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膜碱烧伤是最常见的眼化学伤,由于碱性物质能迅速地穿透角膜组织并破坏深部眼组织,碱烧伤往往造成角膜及眼前段组织的严重损伤而导致永久性视力缺损。目前有关角膜碱烧伤的研究已引起了广泛地重视并不断地深入。近来的研究认为免疫系统参与了角膜碱烧伤的病变过程。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碱烧伤角膜中同时存在着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从免疫学角度讲,血管提供了效应细胞进入的“入口”,而淋巴管则提供抗原提呈细胞进入引流淋巴结诱发免疫应答的“出口”。因此研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变化对于阐明碱烧伤后的免疫损伤机制,提高角膜移植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本课题进一步证实碱烧伤角膜中新生淋巴管的存在,并检测其动态变化;阐明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血管、炎症之间的关联;定量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在碱烧伤后角膜中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探讨碱烧伤角膜中新生淋巴管产生的分子调控机理。
第一部分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
目的:为碱烧伤角膜中新生淋巴管的存在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于烧伤后3d、1w、2w末分别作角膜组织电镜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受体(1ymphatic‘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ectin-FITC心脏荧光灌注联合CD<,31>全角膜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状况。
结果:电镜检测证实角膜碱烧伤后2w末角膜基质层在存在新生血管的同时,出现了角膜新生淋巴管。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全角膜荧光法均提示角膜碱烧伤后3d时即存在着角膜新生淋巴管。
结论:角膜碱烧伤后有角膜新生淋巴管生成。
第二部分碱烧伤角膜中新生淋巴管、新生血管及炎症间的关联目的阐明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血管、炎症之间的关联。
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碱烧伤后6h、1d、3d、1w、2w、3w、4w、5w、6w、7w、8w末时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动态变化,并统计淋巴管数目(lymphatic vessels counting,LVC)和血管的数目(blood vessels counting,BVC)。髓过氧化酶法(myeloperoxidase,MPO)检测各时间段角膜中的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记录各时间段炎症指数(infammationindex,IFI),以评估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炎症的动态改变,并比较及分析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新生血管及角膜炎症之间的关联。
结果: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出现滞后于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w末时,两者同时到达高峰,之后下降,新生淋巴管先于新生血管而消退。新生淋巴管和血管之间呈高度相关(r=0.965,P<0.01)。碱烧伤后,角膜炎症先于新生淋巴管而达到高峰,新生淋巴管与炎症指数间呈高度正相关(r=0.505,P<0.01),而新生淋巴管与PMN间呈显著性负相关(r=-0.199,P<0.01)。
结论: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炎症指数间存在着密切地关联。
第三部分VEGF-C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中的表达目的探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形成的分子机理。
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烧伤后第1、3、5、7、9、11、14d时角膜组织VEGF-C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技术观测各时间段的碱烧伤角膜中VEGF-C mRNA的变化。
结果:免疫组化法提示正常角膜中无VEGF-C阳性蛋白表达,碱烧伤后1d时角膜中出现了VEGF-C阳性蛋白,3d时达到高峰,2w末时消失。Real-time PCR.显示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有少量的VEGF-C mRNA表达,VEGF-C mRNA值为52440.2±2600(拷贝数/μg),角膜碱烧伤后3d时,VEGF-C mRNA呈强阳性表达,为1360679±295042(拷贝数/μg),与正常大鼠角膜中VEGF-C mRNA的表达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7.68;P<0.01)。之后VEGF-C mRNA的表达逐渐减弱,至角膜碱烧伤后14d时,VEGF-C mRNA值仅为52945.7±517.7(拷贝数/μg),与正常大鼠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33;P>0.05)。
结论: VEGF-C在碱烧伤角膜中的一过性高表达可能是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