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隐喻一直是学者们所热衷研究的一个课题。不过最初人们认为其属于纯语言范畴的问题,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自从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对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在此书中他们指出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是我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概念化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他们还指出隐喻的现实主义经验基础,即身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作为人类所熟悉的味觉系统,也是存在隐喻的,人们常常用味觉范畴的词来隐喻其他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情感范畴。此项基于语料库研究是为了了解中英味觉范畴词的隐喻规律。本文对中英四个味觉范畴词(中文的“苦”“辣”“酸”“甜”和英文bitter, pungent, sour and sweet)的在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分析发现,中英味觉范畴中都大量存在隐喻的表达方式,并且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对应性。两种语言都存在由同一源域向同一目标域映射的现象。如英语中的sweet smile, sweet voice, bitter smile and pungent comments/ remarks与汉语中“甜美的微笑”,“甜美的声音”,“苦笑”,和“辛辣的评论”不仅具有相同的源域和目标域,且具有相同的隐喻意义尽管中英味觉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基于所获得的语料信息,本文总结出中英味觉范畴的概念隐喻,并分析了其异同。中英味觉隐喻的相似性可以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人类认知模式是在人与世界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隐喻的表达方式是认知模式的一种特有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文化的融合也使得语言中的相似性增大。同时还探讨了中味觉隐喻的独特之处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另外,对于通感隐喻的映射方向问题也有所涉及。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味觉范畴的隐喻进行研究,为理解英汉两种语言及英汉互译提供更多的信息。人们在理解和翻译那些最为熟悉的体验的时候往往容易受自己母语中认知模式的影响,而忽略与其他语言的差异以至于造成误解或翻译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