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面向校内整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施行、实现审美教育普及的重要方式。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在审美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尽管审美教育仍是教育范畴的薄弱环节,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问题,《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提出“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合唱是新课标中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首个内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面向校内整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施行、实现审美教育普及的重要方式。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在审美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尽管审美教育仍是教育范畴的薄弱环节,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问题,《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提出“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合唱是新课标中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首个内容,在立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渗透基本理念。在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合唱的身影随处可见,近年来,合唱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已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段、各类学校之中。一个有序的合唱团需要选拔、组建、排练、培养、展示,在此过程中就能直观的运用有乐施教配合学生的兴趣点,有效的实施审美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停推动,国家的办学政策也随之进一步开放,不断涌现各级各类的学校,乡镇中的寄宿制中学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教育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寄宿制中学管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与普通中学是有差距的,教育生态环境受制度的影响而不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这种变量中也会受到不同的制约。审美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实施就能有好的效果产生,因此不可以脱离教育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必须将学校的制度考虑在内。在内容、方法、思想、环境等方面主要是教师及学校作为施教方的主导,那么作为受教方的学生,对综合的条件是否有看法、是否能接受、是否还有其他的需要等因素,关系到审美教育是否能够在这个学段高质量的完成。因此,本文在立足国家教育现状和教育生态系统大环境的基础上,以曲靖一中教育集团内部的四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研究样本,通过调查、综合分析等方式,对审美教育和中学合唱团发展的相互渗透进行研究,关注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中,面对这两者的交叉关系有什么样的看法。基于学生自身对审美教育的需求,配置更合理的校内活动时间,调试在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审美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在安排方面逐步科学化,得到学生更高的配合度,最终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罗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于德国,是一位推动了音乐发展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有着对文学的热爱、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丰富的想象力、矛盾的双重性格,这使舒曼的钢琴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分析《间奏曲》op.4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蕴含的情感内涵,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演奏体验,对这首套曲蕴含的情感内涵及乐思进行探究。本文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舒曼的生平、概述了舒曼钢琴作品中包含的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因具有人物角色少、场景道具少、室内乐队小型等特点,而打造的一种中国歌剧新形式,吸引了大批音乐教育者、音乐爱好观众们的关注。本剧囊括“第三届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剧目特别奖和优秀作曲奖等奖项,并多次公演,20年来持续保持热度,在音乐性和戏剧性上堪称中国当代歌剧艺术的典范,本文将以《再别康桥》中第七幕的女高音咏叹调《白日飞升》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曲为女主角全剧情绪的爆发点。本文的首先对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地持续推进,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地进展。“互联网+”国家战略地提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2.0”时代地来临,以教育信息化为助力,区域教育现代化正在加快步伐,逐步赋予“中职学校课程教学革新”的时代内涵。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育要紧跟时
钢琴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无数作曲家在钢琴上挥洒自己的才能,创作出许多各具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不仅承载了作曲家们的情感与思想,也展现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族特性。钢琴音乐这项西方艺术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去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的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钢琴演奏作品,其中孙以强先生创作于1980年的《春舞》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曲家,谭盾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闻名世界的音乐家、指挥家,中国“先锋派音乐”的领军人物,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故被称为音乐界的“鬼才”。《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写下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这部组曲由八首小曲组成,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荒野》《古葬》《云》《欢》。该作品结合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展现民族特点,蕴含了浓厚的湘
“文化理解”是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是不能脱离另外两个核心素养单独存在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是“文化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这三者相互依存,任何音乐课堂都缺一不可。目前传统中学音乐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忽视从原本性、母语出发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当地民歌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使贵州省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难以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普及。因此,本文以遵义四中《贵州汉族民歌》课程教学为例,秉承着先了解自己家乡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选用我国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歌词并以西方的作曲技法为之谱写伴奏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体裁,是“中西合璧”的完美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境之美。因此,在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应塑造出情与景、心与物、意与境的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将以古诗词中的意境美理论作为切入点,对意境的基本内涵
“八五新潮”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人本主义的思想的普遍传播,西方绘画理论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纷纷被艺术家们借鉴传播,其中不乏有的艺术家盲目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被新兴的各种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蒙蔽双眼,以至于失去了绘画的真实性,将形式流于表面。然而在中国当代艺术面临危机的时候,势必会有另一批人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顾黎明在当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画家,他在推崇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用带有批
为了深化对于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育活动也从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当中。在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中,美术社团承担实践育人的基本职能,作为课堂教学外的补充,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在美术社团活动中,需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但又需要超脱于常规教学,这就要求在美术社团的教学活动当中,引入相对更加开放与多元的教学活动与安排,拓展对于学生的教学。通草堆画作为传统艺术文化遗产,起源于广州、传承于
琴歌,是我国音乐发展历史上遗留下的瑰宝,记载着我国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信息。作为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歌的研究价值是无可比拟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近现代艺术家以古代遗留的琴歌为基础而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再结合“大音希声”的音乐理念探讨演唱时声音的呈现形态,充分而全面地揭示琴歌艺术的研究价值。后文中分析了琴歌艺术的作品风格特点和内里包含的艺术特征,也针对“大音希声”这一理念从抽象的感官层面进行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