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因素及改善输注效果的方法。方法:1、选取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在武汉市协和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31例患者。这些患者,其中男82例,女49例,年龄8岁~80岁,体重27Kg~91Kg,血小板输注共计659例次。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 28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 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2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37例。2、所有患者均输注ABO血型配合的单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均由武汉市中心血站提供,每袋容量约200ml,含血小板≥2.5×1011。3、血小板输注指针:患者有血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体表有紫癜、瘀斑和或血小板计数<20×10~9/L伴或不伴出血症状。4、复习病历收集所有患者的部分临床指标,包括患者体检和或B超检查脾脏大小、输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体温、出凝血时间、是否输注交叉配合的血小板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方案、移植并发症等,计算CCI值及PR%,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输注血小板效果,并分析血液病病种、脾脏大小、体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交叉配合的血小板以及移植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结果:1.血液病病种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1.39%,各病种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2.体温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AL、AA、HSCT发热组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组(P <0.05)。3.脾脏肿大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AL患者脾脏肿大与未肿大组输注有效率差异在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0.05)。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A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组与无DIC组输注有效率差异在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 <0.05)。5.移植类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骨髓移植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 <0.05)。6.移植转归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亡组与无死亡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52.41%(P <0.05)。7、移植过程中使用白细胞过滤器的9例患者,同时输注的血小板为交叉配合的血小板的5例患者均变为输注有效(有效率100%),而仍输注未经交叉配合的血小板的4例患者仅有1例变为输注有效(有效率25%)。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 <0.05。结论: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1.血液病病种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有相关性。2.发热、脾脏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均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3.移植的类型与移植并发症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4.交叉配合的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据此,我们认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作出综合判断,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1.发热患者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去除发热的病因。2.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积极去除病因,纠正DIC。3.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尽量输注HLA相合或交叉配合的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