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秦岭和大巴山横贯中国中部,属东西走向山脉。两山系中间被汉江分离。秦岭最高峰为海拔高度为3767米的太白山;而大巴山最高峰是海拔高度为3105米的神农架。考虑到这两山系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拥有相似的地形,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动植物群,因此,通常将这两山系统称为秦巴山。根据中国动物区域划分,秦岭以东洋界和古北界为边界。秦岭也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同时根据中国北部和南部不同的气候,动植物群划分,秦岭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和大巴山横贯中国中部,属东西走向山脉。两山系中间被汉江分离。秦岭最高峰为海拔高度为3767米的太白山;而大巴山最高峰是海拔高度为3105米的神农架。考虑到这两山系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拥有相似的地形,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动植物群,因此,通常将这两山系统称为秦巴山。根据中国动物区域划分,秦岭以东洋界和古北界为边界。秦岭也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同时根据中国北部和南部不同的气候,动植物群划分,秦岭也是中国北部和南部的分界。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动植物种聚集于此,形成了秦岭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秦岭又是中国生物起源和进化的中心之一。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在秦岭地区的多样性都很高。秦巴山区复杂的谱系地理结构,较高的植物多样性,以及气候环境对该地区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谱系结构以及动物生存习性都会有影响。和北半球其他区域一样,秦巴山区经历了多次的冰期-间冰期循环。例如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对过去气候的影响会影响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配。始祖效应引起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递减和随后的种群快速扩张可能使遗传多样性之前的地理学差异消失。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第四纪冰川活动对秦巴山区鞘翅目步行甲科的脊青步甲(Chlaenius costiger)的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模型和历史变化统计的影响。该种广泛分布在亚洲东南部,本试验主要以mtDNA(Cox1-tRNALeu-Cox2)作为分子标记对秦巴山区的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动态进行分析。脊青步甲遗传多样性和历史变化分析统计是通过对中国秦岭-巴山地区16个采样点,144个个体的脊青步甲mtDNA序列Cox1-tRNALeu-Cox2的分析进行的。分析结果如下:脊青步甲序列的1318bp的序列片段中,647bp属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酶Ⅰ(CoI),63bp为亮氨酸序列,608bp为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酶Ⅱ(CoⅡ),在分析的序列中共有3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包含22个简约型位点和10单变异性位点.脊青步甲单倍型多样性(Hd=0.798)较高,而核苷酸多样性(Pi=0.0026)较低,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20.93%,出现频率较低的独有单倍型占总的单倍型的79.07%。分析发现,序列的转换频率大于颠换(ti/tv=6.807)。通过对43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贝叶斯分析)可以将单倍型分为两大单倍型进化(Haplogroup A-B)。 AMOVA分析,FsT值显示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79.26%),而种群间只占20.74%。对单倍型进化组(Haplogroups)的分析,AMOVA分析表明变异主要发生在单倍型进化组间(57.33%),而进化组内的变异占42.67%。SAMOVA和PERMUT分析发现该种群不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NST=0.210>GST=0.145;p=0.0526)。对种群和两个单倍型进化组的中性检验结果分析发现Fu’s Fs为显著的负值,Tajima’s D值只有HaplogroupB组出现显著的负值。同时,总种群和每个单倍型组的成对碱基差异的错配分布分析结果都呈现的是一个单峰分布,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同时证明该种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突发性的快速扩张。
其他文献
在生态学中,物种动力学行为分别由微分方程描述的连续时间模型和由差分方程描述的离散时间模型来刻画,且时滞和外界的干扰对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具有离散和连续时滞的Host-Parasitoid模型和具有食物限制和扰动的离散时间捕食-被捕食模型两类生态模型解的渐近性,主要包含了模型解的渐近稳定性、Hopf分支、Flip分支以及Neimark-Sacker分支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等问
目前,对于狭域分布的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多以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并且多数研究结果认为,相近的物种中,狭域分布的物种比广泛分布的物种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要低;也有研究显示出了相反的结果,即狭域分布的特有物种具有中等到高等的遗传变异。然而,对于狭域分布的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以六盘齿突蟾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狭域分布的六盘齿突蟾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动态历史。六盘齿突蟾(Scutiger liup
脑科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领域,神经网络的工作方式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神经网络对节律性运动的调节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对神经网络调节运动模式进行研究的初级阶段,相比于大脑内部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这种相对较小的网络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CPG是指在缺少感觉输入和时间信息编码输入的前提下仍能产生节律性
在对啮齿类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早期社会应激会对啮齿类的大脑和行为产生长期并且持续的负面影响。但是非常有趣的是,现有研究已经显示这些影响中的一部分有可能被触觉刺激逆转。例如:实验发现在新生儿隔离期间伴有新生儿触觉刺激处理可以逆转或阻止新生儿隔离对成年后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还发现新生儿触觉刺激效应有性别差异。然而现有研究对新生儿触觉刺激是否可以逆转或改变由早期隔离引起的非空间学习记忆,社会性及神经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类,也是全球现存两栖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本文以秦岭南坡仿生态环境下养殖的大鲵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7-8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随机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分别对其繁殖前期的夜间活动节律、行为谱、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影响其出洞活动的环境因子等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揭示大鲵繁殖前期的
氟是一种最基本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煤炭以及食品中,在医学和工业中都涉及到氟。由于氟化学性质活泼,主要以F离子为主,F离子可以与其它元素结合形成有机和无机氟化物。氟化物是防止龋齿发生的主要物质。氟化钠是最常见的可溶性氟盐,容易释放出F离子。虽然适量的氟离子对动植物乃至人体有益,但过量氟的摄入就会产生毒性效应。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了大量氟化物的产生,如金属冶炼,砖、陶瓷、
人凝血因子Ⅶ在肝脏内合成,是一种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单链糖蛋白。当组织发生破损的时候血液中的组织因子(TF)暴露出来,FⅦ通过与其相结合形成TF-FⅦ复合物而激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也受到FⅦ的调控。凝血因子Ⅶ在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FⅦ缺乏疾病、带有FⅧ和FⅨ抑制物的血友病、血小板功能性障碍和血小板减少疾病,以及外科及严重意外创伤的止血等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然而,FⅦ属于血浆微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是一种重要的酯类环境雌激素,可导致脊椎动物生殖功能下降,能够扰乱生物机体内正常的内分泌生殖功能。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 StAR)、细胞色
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AAAH)对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家族包括苯丙氨酸经化酶(PAH)、色氨酸羟化酶(TPH)和酪氨酸羟化酶(TH)。苯丙氨酸羟化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苯丙氨酸代谢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催化L-苯丙氨酸转变成L-酪氨酸,是哺乳动物体内苯丙氨酸正常分解代谢唯一途径的限速步骤。人类PAH基因与重要代谢疾病苯丙酮尿症密切相关。在昆虫中,果蝇PAH
dpp (decapentapletic)基因,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超家族,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最早在果蝇中发现并进行研究。拟黑多剌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多刺蚁属(Polyrhac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