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肌腱损伤特别是手部“无人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肌腱粘连一直是手外科医师的研究重点,“假鞘成形术”提出后为预防肌腱粘连提供了新方法,但国内外学者对该方法的治疗效果评价不一。本研究主要利用硅胶条替代损伤肌腱制作肌腱模型,利用硅胶条肌腱模型结合持续性被动活动进行动物实验,采用鸡趾屈肌腱鞘损伤模型,腱鞘损伤后一期植入硅胶条肌腱模型,术后被动活动鸡趾,观测肌腱模型对术后不同时期腱鞘修复处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通过形成假鞘预防肌腱粘连验证其可行性及有效性,为后期临床重建屈肌腱恢复手指功能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术前肌腱模型选用1.0-1.5mm硅橡胶材料制成的医用食品级实心硅胶管(由上海汇荆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按照手术具体情况切取相应规格及大小的硅胶条备用。健康雌性3月龄肉鸡25只,体重2.0±0.2kg,统一编号,每只鸡左、右足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组),并标记。然后再将每大组的动物再次进行统一编号后随机分为2w组、4w组、6w组、8w组、10w组。所有鸡左、右足第3趾均行屈指肌腱鞘毁损制作屈肌腱鞘损伤模型,A组造模后直接以5/0尼龙线缝合,B组造模后置入硅胶条肌腱模型替代损伤肌腱后以5/0尼龙线缝合,双侧鸡爪均不予以外固定。术后24h后每日进行小幅度的被动屈趾运动,3~5遍/次,2~4次/d,在训练完成后放回鸡笼自由活动。术后2周、4周、6周、8周、10周分别随机处死5只鸡(分别记做亚组A2、B2,A4、B4,A6、B6,A8、B8、A10、B10),观察鸡第3趾屈肌腱腱周组织大体形态(各组不同时间段肌腱腱鞘愈合,假鞘形成及粘连情况),光镜下的形态及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1.解剖学大体形态所有的实验动物的第3趾均未见明显红肿,切口愈合良好,局部及深部无感染及伤口开裂等现象。a组:术后2周,肌腱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肌腱无明显粘连;术后4周软组织反应减轻,可见肌腱周围形成大量致密的粘连,与周围组织不易分离;术后6周粘连加重;术后8、10周粘连同术后6周。b组:术后2周,组织反应情况和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软组织反应减轻,可见硅胶条完整表面被周围组织包绕形成一个假鞘,鞘壁壁厚,硅胶条和假鞘之间光滑无粘连;术后6周硅胶条表面假鞘较术后4周有所增厚;术后8周假鞘稍变薄,内表面光滑有一薄层而透明的膜状组织;术后10周假鞘情况较术后8周无明显改变。2.粘连情况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肌腱粘连情况,术后第2周,实验组粘连分值对比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6、8、10周,实验组粘连分值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光镜下形态a组:术后2周可见来自腱周大量肉芽组织增生。术后4周炎性细胞较前减少,肌腱周围被成熟胶原纤维修复,肌腱排列趋于有序。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分布于肌腱周围组织。术后6周肌腱表面组织仍见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较前增多,术后8、10周腱周为胶原纤维和小血管组成的结缔组织,无假鞘结构。b组:术后2周断端炎症反应明显,可见腱外膜细胞增生移行到硅胶条肌腱模型表面,肌腱模型周围有少许异物巨细胞;术后4周炎症反应明显消退,有多量新生纤维顺腱束方向排列,肌腱模型周围仍有少许异物巨细胞。肌腱模型周围有假鞘形成,鞘壁由细胞层和细胞外层组成,细胞层为2-5层内皮样细胞。细胞外层含有血管和与表面平行成层的纤维,纤维间散存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术后6周肌腱模型周围胶原纤维成熟,有序排列;术后8周假鞘变薄,细胞间质间的纤维含量明显减少,假鞘内层有1-3层内皮样细胞,肌腱模型周围异物巨细胞数量极少。术后10周假鞘厚度较术后8周无明显变化,假鞘内层仍有1-3层内皮样细胞。4.成纤维细胞计数术后第2、4、6、8、10周,实验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硅胶条制作肌腱模型置入受损肌腱处结合持续被动活动形成“假鞘”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