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态系统,乡村植物群落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乡村原有生境的改变和缺失、乡村植物群落遭受破坏、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缺失等问题。自18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19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保护和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实施路径上还没有明确的指导方式,对于乡村植物群落的保护和利用尤其不明确。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其乡村建设进程处于全国前列,如何合理保护原有乡村植物群落并将其融入村落建设中成为研究和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选择28个不同乡村性的村落中4大类7小类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不同乡村性、不同生境类型的植物群落特征。然后基于调查和专家意见,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典型性、物种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提出针对乡村植被保护的评价体系,并对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乡村植物群落进行评价,分析保护价值和现状问题。据此,提出针对不同生境的保护措施和优化模式。最后以常熟市虞山镇福圩村为例进行实例探讨。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植物群落特征:群落类型以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优势种多为经济树种。乔、灌木种类较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种类丰富。乡村植物群落中十字花科的种数明显多于城市植物群落,主要为人工种植的蔬菜以及自然侵入的杂草。建筑正面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景观林的物种多样性较差。各生境中经济林郁闭度最大,建筑正面植物群落郁闭度最小。乡村植被群落以复层结构为主,T2群落比例较高,高大乔木应用较少。(2)评价体系构建:将乡村保育植物群落定义为在生态、生产、景观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乡村植物群落以及那些珍稀濒危植物的植物群落。从乡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美学效应等四项主要功能出发,找寻与各项功能相关性最高的群落特征,归纳总结出群落稳定性、群落典型性、群落物种稀有性和群落乡土文化性等四项准则层,针对每个准则层,共选择相应的指标13个。(3)植物群落现状评价:在各生境中,建筑背面、自然驳岸和经济林的高保护价值植物群落比例较高,景观林和路边的高保护价值比例较低。从各指标得分分析中发现,建筑背面、自然驳岸和经济林各项指标得分均比较高,保护价值较高;建筑正面和自然驳岸在群落稳定性方面表现较差,在群落典型性和乡土文化性方面表现较好;路边群落和景观林在各指标得分上总体表现较差。乡村性高的地区群落质量明显要高于乡村性低的地区,即随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乡村植物群落的整体质量下降明显。(4)保护与优化对策:应特别关注某些敏感生境的保护,如建筑背面、自然驳岸、经济林等。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建议对房屋拆改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控制,特别要保护那些高质量的植物群落。在村落绿化建设时,避免大面积的统一和重复,充分保留和发挥原有植物群落的功能。在乡村植物群落优化和建设中,应重点考虑与生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