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常作为我国池塘养殖的配养品种。本实验比较分析了四种投喂方式施肥(组A)、施肥+1/2投饲(组B)、施肥+投饲(组C)和投饲(组D)下水质、浮游动物、鳙形态特征以及肌肉品质的差异性。从肌肉系水力、肌肉pH、常规营养成分、矿质元素、鲜味氨基酸、脂肪酸等多方面评价四种不同投喂方式下鳙肌肉品质,并进一步探讨造成鳙形态特征及肌肉品质差异性的原因,为华中地区鳙池塘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期间,池塘围隔内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pH为7.03~8.93,透明度为15~65 cm,水温为22.9~32.3℃,溶解氧为0.36~17.38 mg/L,活性磷含量为0.34~3.68 mg/L,总磷为1.23~9.34 mg/L,总氮为0.5~12.1 mg/L,氨氮为0.01~3.56mg/L,硝态氮为0.1~1.2 mg/L,亚硝态氮为0.001~0.444 mg/L。养殖中后期水质指标差异不显著。2.养殖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5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为28属34种,其次为轮虫17属33种,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2属2种。围隔中浮游动物主要是原生动物和轮虫,其种类数占整个浮游动物的比例高达89.3%。投饲养殖方式下围隔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密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施肥组,表明施肥组天然饵料少,摄食压力较大。3.探究了四种投喂方式下鳙形态特征变化。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鳙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吻长/体长等26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而头高/体长、头长/体长、4-6/体长、5-6/体长、5-8/体长等性状在施肥和投饲组中没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组B、组C和组D聚为一类,组A单独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4.63%;散点图显示,组B、组C和组D部分样本重叠在一起,与组A完全分开。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不同处理组鳙判别准确率为92.7%、87.5%、64.3%、87.5%,说明了本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投饲养殖鳙形态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头部的主要性状没有差异,头部至背鳍躯干部分显著增大,形成了头部偏小的假象。4.鳙生长和肌肉品质评价方面。投饲显著提高了鳙的生长速度,施肥组生长速度最慢,表明投饲能显著提高池塘养殖鳙的产量。投饲养殖方式下,鳙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显著高于施肥组,而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施肥组。施肥组具有高pH、系水力好、矿质元素丰富等野生鳙肌肉品质的特点。投饲养殖鳙肌肉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滋味更好的特点。鳙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Trp由于水解过程中被破坏),其中谷氨酸(Glu)含量均最高,胱氨酸(Cys)最低。施肥组17种氨基酸含量均最低(P<0.05),投饲组17种氨基酸含量均最高(P<0.05),施肥组+1/2投饲组与施肥组+投饲组除亮氨酸(Leu)外其余16种氨基酸含量均不显著(P>0.05)。在干样中投饲+施肥组四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和EAAI评分值均最高,在施肥组最低。共检测出17中脂肪酸,除十五碳一烯酸(C15:1)、十七碳一烯酸(C17:1)、亚麻酸(C18:3)、花生三烯酸(C20:3)外,其余脂肪酸含量在各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施肥组鳙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显著高于施肥+1/2投饲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施肥组+1/2投饲组鳙肌肉中必须脂肪酸(EFA)、单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显著高于施肥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鳙形态特征和肌肉品质主要受食物影响。投饲+施肥组能够产出更多优质水产品,是一种较好的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