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话语标记语广泛存在于不同语言中,是语篇分析和语用研究的热点话题。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人们仍把话语标记语当成口语中毫无意义的填充语。但是随着日常语言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话语标记语对促进语篇连贯性,缓和人际关系,进而实现成功的交流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以I mean为例1,通过对Santa Barbara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Part1)和Spoken Eng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广泛存在于不同语言中,是语篇分析和语用研究的热点话题。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人们仍把话语标记语当成口语中毫无意义的填充语。但是随着日常语言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话语标记语对促进语篇连贯性,缓和人际关系,进而实现成功的交流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以I mean为例1,通过对Santa Barbara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Part1)和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2.0(Task3)两个口语语料库中该标记语的使用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英语本族语者与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对该标记语的使用的差异;然后,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探究I mean各语用功能的高频输入是否会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对I mean语用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理解是否会影响他们对I mean的使用,以期对话语标记语的教学有一定启示。
语料库分析显示,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I mean的频率明显低于本族语者,而且通常使用的只有其“话语延缓语”与“信息修正语”的功能。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英语本族语者对I mean各功能的频繁使用并不能显著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对I mean各功能的理解,但是他们现有的对I mean语用功能的理解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I mean的使用。
因此,在二语教学中一味增加话语标记语的输入频率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使用此类词语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加深他们对话语标记语各种功能的理解;同时,不应只关注话语标记语的语义,还应该提供话语标记语所出现的语境,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功能;另外,教材编撰者也应该适当提高话语标记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危害结果的概念、特征、分类等方面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危害结果及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看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危害结果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概况;重点探讨了危害结果的定义,对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危害结果的各种定义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分析危害结果与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关系,以及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关系入手,得出只有以犯罪客体为中心进行定义,才能反映危害结果的本质;着重探讨了
列宁时期是俄共党内民主发展的黄金时期。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全面梳理列宁党内民主思想发展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缺陷,客观评价了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启示。其中,对列宁党内民主理论局限性和完善措施的分析,构成本文的一个亮点。 列宁党内民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1992)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多门学科,堪称自由理论的集大成者。研究哈耶克的自由思想不仅能对西方社会科学的核心论题做一个理论上的梳理和检视,也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现代化进程中各方面发展阶段的判定标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哲学、经济和政治三方面介绍了哈耶克的自由思想,探讨其自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落实执行裁判的有力保障,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监督范围、方式、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探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立法对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进行初步概述。通过界定民事执行权与检察监督权的基本性质,为下文构建相关制度奠定基础,并且得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维护司法公正。民事执行权是相对独立的边缘性国家权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晚清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求存,开始陆续进入西方,去观察那个一直被“中华人”鄙夷的“泰西”,到底凭借什么在屡次战争中打败了“中华帝国”。西方世界是现代文明的场所,传统文明孕育出来的晚清国人暴露在这样的场所,必定是一种格格不入的状态。晚清域外游记展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同时也记录了晚清游者接受西方文明的复杂心态,晚清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本文将借助旅行文化理论,根据身体感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有形式,小说评点在清代达到高潮。《儒林外史》是一部展现知识分子生活百态的章回小说,开讽刺小说之先声。目前发现的《儒林外史》评点共有十种,其中卧闲草堂本评点、齐省堂本评点、天目山樵评点和黄小田评点影响较大。 本论文以卧闲草堂评点、天目山樵评点和黄小田评点为研究对象,分类整理各家评点对主旨、人物、艺术的评语,加以比对分析,以探究评点间的承继与发展;梳理与分析不同评点间的异同
本文拟在清初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清初小说家的不同身份特征,展现出他们不同的生存境遇。论文将这些作者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采用知人论世、比较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对精英学者、商业化作家、底层寒士各个群体的代表人物王士禛、李渔、蒲松龄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不同创作群体的著书心态,呈现清初小说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并力图阐释他们生存境遇——著书心态——文本创作之间的内在逻辑理路。
《三言》是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广泛搜集宋代至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编辑而成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却有着共同的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性解放,歌颂爱情,赞美妇女,反对门第等级,主张婚姻平等的观点。这两部作品集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言》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属于爱情题材的,《十日谈》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故事
本文旨在对当今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互文性”进行系谱梳理和理论探析,论述它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考察它在文学和文化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纵向梳理互文性概念的学渊系谱,勾勒互文性概念生成、发展、嬗变的轨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巴赫金的对话主义思想直接导致了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概念,是互文性理论最直接的学术渊源。1966年,克里斯蒂娃在向法国介绍巴赫金的学术思想时,
作为当代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扎迪·史密斯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移民的文化身份问题。本文从约翰·贝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出发,探究史密斯的代表作《白牙》中移民文化身份的建构主题,揭示了二战结束后移民在英国人歧视和排外下生存的艰辛。 本文首先分析小说中萨马德等三位移民陷入不同的身份危机,萨马德在白人文化和母国文化之间的摇摆不定、克拉拉在英国社会的异化及艾丽对白人文化的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