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地的集约利用情况关注越来越多。倚靠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成果,伴随着农地流转政策的逐渐完善,我国农地利用形式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并向规模经营发展。但是,不同土地规模的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集约用地行为。而中国当前不同土地规模的农地经营组织形态演变到了什么程度?这些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用地的行为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应如何引导大农户走可持续集约用地的道路?对于这些新问题,现有研究关注不多,鲜有成果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6个调研县(市)24个村组89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在划分农户类型的基础上,对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用地行为差异、行为差异影响因素及粮食生产效率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非农农户”与“非粮农户”数量增加,超过1/10的农户不再进行粮食生产,小农户数量仍然较多,但粮食生产仅为满足自家口粮,中、大农户已成为研究区域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2)大农户土地总集约度最高,投入的农业就业劳动力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土地经营处在规模经济阶段,土地规模仍有扩大的空间,但化肥要素与农药要素呈现过度集约状态。过度投入农药与化学肥料会造成土地板结、水体污染、粮食品质下降等问题,危及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应给予高度重视。(3)影响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存在差异的因素因其家庭资源禀赋及生产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影响小农户的因素主要是土地租赁比例、田(地)块大小、粮食生产目标、农业就业人口文化程度;影响中农户的主要是土地租赁成本、农地经营规模、田(地)块大小;影响大农户的主要是农地经营规模、田(地)块大小、农业生产收入、农业就业人口年龄、农业就业人口文化程度。(4)大农户无论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还是粮食商品率在三种规模农户中均为最高。研究区域粮食生产主体开始转向少数农户家庭,“传统小农”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已开始渐渐退出农业生产舞台,中、大农户已成为商品粮的主要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