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囚困的灵魂——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慈悲》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旺盛的文学创作力享誉世界文坛。《慈悲》是莫里森在2008年发表的第九部小说,并且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文拟从创伤研究入手,探求造成人物创伤的深层次原因。本论文从个体创伤和群体创伤两方面对《慈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出人物的创伤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作品中的人物不但遭受着个体创伤的痛苦,还遭受着群体创伤的痛苦。《慈悲》中的所有人物无论种族还是肤色,都在奴隶制度下痛苦的生活着,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而小说中女性人物则是当时整个父权统治文化的受害者。虽然作品中的人物不得不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但是他们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应对创伤。他们有的开始了新的生活,有的在重塑自我的过程中彻底的失去了自我。莫里森的这部作品引起了人们对奴隶制的再次关注,奴隶制社会不但包含了个体的创伤,更是美国社会和历史的共同创伤。莫里森对奴隶制下人们遭受创伤的事实的有力揭示,以及对疗救之道的不懈探索,显示了她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睿智思想。
其他文献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荣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文学作品,描述了男权统治下的老纽约社会中女性的遭遇。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并通过分析作品主要女性角色来解析女
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将“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置于绝对的位置,而忽略了读者的阅读接受。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接受理论,则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