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数据显示,肿瘤已成为当今威胁居民生命健康最大的因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其它疾病。由于癌症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并且极容易转移和扩散,所以对癌症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在继续。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肿瘤仍然是较为传统的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虽然这些方法在肿瘤治疗上能显著的延长患者的寿命,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准确、有效的靶向治疗肿瘤。也就是说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杀死肿瘤细胞外也杀死了大量正常细胞,同时引起各脏器和免疫系统损害等副作用。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的逐步了解,靶向型纳米基因载体递送体系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提取能够特异性识别癌胚抗原6(CEACAM6或CD66C)的单域抗体,并令其对高分子进行修饰,得到具有靶向识别肿瘤细胞的纳米载体。该载体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EACAM6受体结合,并通过与之相互作用进到肿瘤细胞内,以此实现了肿瘤药物的高效递送,同时也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学稳定性。Micro 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具有多种调节作用的单链小核酸,在进化上很保守。目前,micro-34a(miR-34a)被认为是研究较为透彻的抑制肿瘤生长的因子。它位于p53信号通路的下游,对细胞凋亡、增殖、迁移相关的Bcl-2、Caspase3和Notch-1等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在肿瘤细胞中miR-34a的量显著降低。为了探究该纳米载体的靶向性以及对miR-34a的递送效果,我们设计了靶向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载体只能靶向CD66C阳性肿瘤细胞MCF-7。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实验结果表明,miR-34a在该载体的担载下能够靶向并高效进入MCF-7细胞,并激活细胞内线粒体途径从而引起细胞凋亡。此外,我们用BALA/c-nu裸鼠构建异种移植瘤肺癌模型,以该靶向性纳米载体递送用Cy3标记的miR-34a。结果表明该纳米递送体系在动物水平上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纳米载体对其它基因药物的递送效果,我们让稳定表达假单胞菌外毒素的质粒(PE38KDEL)与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复合物,并进行粒度电位分析。通过凝胶电泳实验可以确定在质量比为1.5:1时,PE38KDEL质粒能够被该载体完全装载,且不被血清降解。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可发现,经过对PE38KDEL的转染,能诱导MCF-7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现象;且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期。由免疫印迹技术的结果可知,转染了PE38KDEL的肿瘤细胞Bcl-2的表达量下降,Caspase3和Notch-1的表达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划痕实验结果表明PE38KDEL转染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对照组。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加药组肿瘤细胞的浸润能力明显降低。综上所述,由能够特异性识别CD66C的单域抗体修饰高分子所得到的递送体系能够与阳性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再通过配体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实现miR-34a和PE38KDEL两种核酸的递送,进而发挥核酸的作用,实现抑制肿瘤的增殖与迁移。本研究为靶向型纳米载体的构建和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大的理论和临床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