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在众多翻译难题中,它有其特殊地单。双关,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修辞手段,以及它的独特的修辞功能,其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文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欣赏,对译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可以作为评价译本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霍克斯在其译本的序言中说过:双关语的翻译是最难的一部分。《红楼梦》自被翻译以来,世所公认最有影响的两个全译本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单,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Dreamof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闵福德翻译的The storyof the Stone。国内学者或从译者主体性,或从目的论的角度,或从文化角度针对两个译本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做了探讨和阐释,但对双关翻译的研究仍不够普遍,这一领域亟待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本文以经典巨著《红楼梦》为蓝本,以关联理论为视角,以两译本中的双关翻译为语料,借鉴前人对两个译本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比和分析,对两译本中的双关翻译做出评价。本文立于两译本双关翻译比对和评价的基础上,旨在促进学界对翻译策略、翻译效果以及翻译批评的研究,从而提高汉译英翻译水平;另外,此研究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外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关联性:交际和认知》一书中,Sperber和Wilson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包含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为我们研究口头及书面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Gutt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关联理论应用到了翻译实践中。Gutt主张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是一个涉及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译文应该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译者应让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而理解源文。因此,译者能否提供最佳语境,实现最佳关联是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双关,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辞,作者利用语义或者语音,将真实意图隐藏于字面意中。双关的翻译质量决定了译文读者对源文的理解程度。译者在翻译双关的时候,在理解了源文作者隐含于字面意中的隐含意的基础上,应将此隐含意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除了考虑译作的准确性和忠实因素之外,对译文读者而言,其译作也应是容易被理解的。因此,就双关语的隐含意被翻译的质量而言,关联理论中所包含的译者能否提供最佳语境,实现最佳关联,让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而理解源文的原则,对译者翻译双关是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全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两译本中双关翻译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现状,解释了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双关翻译为语料的原因,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三章借鉴了关联理论,对其重要概念以及国内的发展过程做了一个简单说明,阐述了关联理论对双关翻译的评价作用。第四章对两译本中的双关进行分分,并列举了双关的作用。第五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两译本,对其双关翻译进行分析和比对,并做出最后评价。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众多双关翻译的比对,可发现杨宪益成功地再现了《红楼梦》中双关语的指称含义和语用含义及其相对应的语言功能,然而由于政治背景、文化影响、译者身份以及翻译目的等原因的影响,杨宪益译本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源语文化为皈依,过度追求忠实。从关联理论角度而言,其双关翻译因过于忠于源文,在言内含义的层面上往往难以和源语做到很好的对应,让读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去理解源文,无形中增大了译文读者的负担。而霍克斯的译本以译语文化为导向,更多地面向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尽量为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着意减少读者负担,暗合了关联理论以最小心理投入获得最大认知效果的要求。因此,霍译本的读者认知和认可程度高于杨译本。综上,从关联理论视角而言,霍译本暗合关联理论便达到了较好的认知效果,那么译者如果在翻译中有意识地运用关联理论为指导,必将提高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