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比较不仅是一个研究某种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可以对不同的层面进行比较。随着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以及新的语言学成就被引入到比较研究中来,在最近的十年中,比较研究的重点已经从句子层面转变为语篇层面。
韩礼德于1962年提出了衔接与连贯理论。1976年《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发表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在该书中,韩礼德和哈桑指出:“衔接指的是语篇内标记不同句际关系的形式连接。”在该书中,他们将衔接分为以下五类:指称、替换、省略、连接词和词汇衔接。前三类通过语法来表达,后两类通过词汇来表达。当语篇中的一些成分的解释要通过其他因素来实现时,就发生了衔接。由于语义关系可能存在于短语中、句子间、甚至是段落间,衔接一般被认为是语篇的可见网状关系。
《红楼梦》是中国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经典作品。在文学及语言学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最能展现汉语语言的美。毋庸置疑,它的衔接也趋于完美。在所有《红楼梦》的英译版中,杨宪益翻译的《ADreamof Red Mansions》因其对原著的忠实而备受推崇。阅读此书时,笔者被英汉两个版本中的衔接现象的异同深深吸引,因此坚信进一步的研究很有价值。
正是基于这个基础,笔者应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对《红楼梦》中英两个版本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研究。无论涉及到哪种语言,衔接手段的应用都有助于在语篇中确立衔接和连贯。于是,它可以帮助实现交际目标。毫无疑问,衔接手段对于任何语言的表现力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为文学翻译和外语教学带来启迪。
笔者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笔者在中英两个版本中选取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对比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特地选取了第三十四章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在每种语言中使用的频率及比率,它对进一步的定性研究提供了支持。此外,笔者还探讨了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
对于单一指称功能来说,汉语和英语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汉语的灵活性。此外,汉语语言特征的一个最值得注意的表现就是零指称现象,它构成了话题链。另一方面,在英语语言中,会出现一系列的指称作为指称链。在英语中更频繁地使用显式指称,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隐式指称。关于替代,由于汉语中限制较少,同样的成分在汉语中具有更大的替换性能力。当然,也承认在汉语中的一些替代现象无法用韩礼德的理论来解释。在省略方面,英语经常省略谓语而汉语则经常省略主语。在汉语表达中,经常使用词汇衔接。在英语中动词省略通常会伴随有明确的形式标记。汉语对衔接手段的使用要少于英语。更重要的是,汉语更注重逻辑关系。由于汉语语篇的明确意义,它不太依赖上下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揭示逻辑关系及语义概念。关于连接词的使用,在中英文版本中的使用频率汉语要高于英文。
对于词汇衔接,一般来说在汉语中的词汇衔接手段要多于英语。在汉语语篇中,重复的应用频率要高于英语语篇。然而,在两种语言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重复。英语中更多地使用同义词。另一个衔接手段反义词则更多地出现在汉语中。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尤其是在汉语文学中,排比句是通过反义词来衔接的。而在英语中则较少见到这样的结构,因此经常省略反义词。此外,汉语中的某些并列反义词形式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方式。搭配也是一种衔接手段,但是和它的传统意义截然不同。读者将会发现对于他们而言,重视搭配的连贯的上下文会更容易理解。不论在中文还是英文版本的词汇衔接系统中,搭配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搭配在汉语中的应用要高于英文中。
汉语是并列结构(意合)的语言,强调意义并经常省略衔接手段。英语是从属结构(形合)的语言,强调形式的完整,需要有明确的手段来确保语法准确性,这构成了一个区别的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传统的的整体性思维和西方个体性思维之间的区别。
通过研究,笔者期望对第二外语教学及翻译领域有所启示。
韩礼德于1962年提出了衔接与连贯理论。1976年《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发表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在该书中,韩礼德和哈桑指出:“衔接指的是语篇内标记不同句际关系的形式连接。”在该书中,他们将衔接分为以下五类:指称、替换、省略、连接词和词汇衔接。前三类通过语法来表达,后两类通过词汇来表达。当语篇中的一些成分的解释要通过其他因素来实现时,就发生了衔接。由于语义关系可能存在于短语中、句子间、甚至是段落间,衔接一般被认为是语篇的可见网状关系。
《红楼梦》是中国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经典作品。在文学及语言学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最能展现汉语语言的美。毋庸置疑,它的衔接也趋于完美。在所有《红楼梦》的英译版中,杨宪益翻译的《ADreamof Red Mansions》因其对原著的忠实而备受推崇。阅读此书时,笔者被英汉两个版本中的衔接现象的异同深深吸引,因此坚信进一步的研究很有价值。
正是基于这个基础,笔者应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对《红楼梦》中英两个版本的衔接手段进行了对比研究。无论涉及到哪种语言,衔接手段的应用都有助于在语篇中确立衔接和连贯。于是,它可以帮助实现交际目标。毫无疑问,衔接手段对于任何语言的表现力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为文学翻译和外语教学带来启迪。
笔者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笔者在中英两个版本中选取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对比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特地选取了第三十四章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在每种语言中使用的频率及比率,它对进一步的定性研究提供了支持。此外,笔者还探讨了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
对于单一指称功能来说,汉语和英语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汉语的灵活性。此外,汉语语言特征的一个最值得注意的表现就是零指称现象,它构成了话题链。另一方面,在英语语言中,会出现一系列的指称作为指称链。在英语中更频繁地使用显式指称,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隐式指称。关于替代,由于汉语中限制较少,同样的成分在汉语中具有更大的替换性能力。当然,也承认在汉语中的一些替代现象无法用韩礼德的理论来解释。在省略方面,英语经常省略谓语而汉语则经常省略主语。在汉语表达中,经常使用词汇衔接。在英语中动词省略通常会伴随有明确的形式标记。汉语对衔接手段的使用要少于英语。更重要的是,汉语更注重逻辑关系。由于汉语语篇的明确意义,它不太依赖上下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揭示逻辑关系及语义概念。关于连接词的使用,在中英文版本中的使用频率汉语要高于英文。
对于词汇衔接,一般来说在汉语中的词汇衔接手段要多于英语。在汉语语篇中,重复的应用频率要高于英语语篇。然而,在两种语言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重复。英语中更多地使用同义词。另一个衔接手段反义词则更多地出现在汉语中。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尤其是在汉语文学中,排比句是通过反义词来衔接的。而在英语中则较少见到这样的结构,因此经常省略反义词。此外,汉语中的某些并列反义词形式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方式。搭配也是一种衔接手段,但是和它的传统意义截然不同。读者将会发现对于他们而言,重视搭配的连贯的上下文会更容易理解。不论在中文还是英文版本的词汇衔接系统中,搭配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搭配在汉语中的应用要高于英文中。
汉语是并列结构(意合)的语言,强调意义并经常省略衔接手段。英语是从属结构(形合)的语言,强调形式的完整,需要有明确的手段来确保语法准确性,这构成了一个区别的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传统的的整体性思维和西方个体性思维之间的区别。
通过研究,笔者期望对第二外语教学及翻译领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