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把视线集中在贯穿于中世随笔《方丈记》里的无常观。众所周知鸭长明是京都下鸭神社(贺茂御祖神社)的总官、即正禰宜鸭长继的次子、出生于久寿二年。那个年代是战乱的年代,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方丈记》中有关于大火、龙卷风、迁都、饥荒、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描写,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出鸭长明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少年时期的鸭长明虽然家境良好,但父亲在其壮年三十岁之时去世。原本想子承父业的鸭长明连下鸭神社的摄社——河合神社的禰宜都没机会当选之后对世界失望、开始了第一次的遁世生活。鸭长明五十七岁时经藤原雅経推荐给源实朝将军做和歌对手,以此试图重返仕途,但结果却不了了之。随后鸭长明重返京都,在一丈之方的草庵里重新开始了草庵生活,于次年完成《方丈记》。本文以鸭长明的生平经历为线索,在遁世观、厌世观的基础上,对其无常观进行探讨。本文分为六部分。首先是开头部分,讲述了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鸭长明生平经历的总结、它贯穿于全文,对鸭长明的遁世观、厌世观以及无常观都有深远影响。第二章通过对鸭长明两次遁世经历的分析来对其遁世观和隐者身份进行考察。第三章对《方丈记》中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特别是“旋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进行考察来探究鸭长明的厌世观。第四章是本文重点。通过神道出身的鸭长明为选择佛道修行进行探讨推测出鸭长明是一个感性的人、再结合原文最后两句话重新考察贯穿于《方丈记》中的“无常观”,论证其实质就是“无常感”。最后一章即是结论。鸭长明隐遁后其实并未潜心修佛,并非是一个彻底的佛教信徒;他也没有过着隐遁者的生活,而是延续着贵族的生活。他两次遁世都是极其感性的。他对俗世失望、绝望并且厌恶,于是想躲避这个只会让他伤心的俗世。但他骨子里其实还是向往旧世贵族生活的。他一面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丑恶不值得留恋一面又出于本能有意无意地怀念旧世。但鸭长明并没有意识到旧世已经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先进阶级的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性。所以只要鸭长明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去正视,那么无论修行多久、他内心的旧世与现世的矛盾都不会消失,并且会伴随他一辈子。他感性地、功利地理解了的“无常观”。而这个“无常观”并不能作为统一其内心矛盾的工具,实质其实是感性的“无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