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凯恩斯学派诞生于二战以后,其学者重点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以期寻求一条通过改变收入分配结构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路径。他们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坚持从非主流的角度探索经济问题,其成果既有理论分析,亦包含实证模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然而后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将劳动与资本单纯地看作技术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即为按边际生产力获取的合理报酬,收入分配问题变为了微观的要素价格理论的附庸。在此背景下,跳出新古典的理论框架,重新探究后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对解释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现象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宏观整体上对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和传播进行了研究,重点介绍了三代后凯恩斯主义领军人物的收入分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新剑桥学派当属其开创者。新剑桥学派各主要成员的理论重点并不相同,但都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出发,将短期分析扩展到长期分析,提出了各自的收入分配理论,其中以卡尔多、罗宾逊和斯拉法为主要代表。在新剑桥学派的理论基础上,深受其影响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后凯恩斯主义学者不断对收入分配理论进行完善,取得了新的进展。第二代领军人物帕西内蒂对卡尔多模型的修正探索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收入分配模式,温特劳布等经济学家也不断完善收入分配理论,使其更具一般适用性。第三代学者更加注重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他们围绕新的经济情况进行理论探讨,加强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经验验证。在第二代和第三代学者的努力下,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取得了长足发展,明确考虑了阶级冲突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工资总额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再分配,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还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力图复兴古典的分配理论,其分配理论就是在对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后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与古典和新古典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的不同。直至今日,后凯恩斯学派仍未建立一个完全统一的收入分配理论体系,在与主流经济学相抗衡时处于不利地位,但这无法抹杀其理论的合理性,其收入分配理论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启迪。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收入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出现了“富裕中的贫困”,因此亟需重温后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总之,历史是在思辨与争论中不断前行的,每一次对经典理论进行回顾都能感受到前人思想的光辉。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任何科学一样,都要经历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任何前人的理论都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启迪,这也正是研究经济理论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