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20年末,全国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不可忽略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相对贫困问题在现阶段仍然客观存在。而且随着当前国内外不确定性的增强,贫困家庭在遭受自然灾害、疾病、失业等风险冲击时,应对能力较弱,脆弱性较高,也可能出现脱贫后再次返贫的风险。金融是扶贫开发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扶贫可持续性,但我国金融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金融排斥显著存在。数字金融作为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可得性、低成本、广覆盖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比较优势,为降低交易成本、拓宽金融服务边界和提升家庭金融使用有效性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也为家庭缓解贫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在此背景下,以微观家庭贫困为研究对象,从相对贫困和脆弱性视角探讨数字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巩固已有减贫成效,而且也有利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本文着眼于家庭相对贫困和贫困脆弱性问题,以“数字金融减贫效应的作用程度、作用特征和作用机理”为研究目标,以“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对策建议”为研究思路,首先对家庭贫困和数字金融的内涵进行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从微观直接和宏观间接两个方面分析数字金融有效发挥减贫效应的具体路径;再次,选取现有微观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进而识别作用机制的有效性和现实障碍;最后,就提升数字金融减贫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第一,对数字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在阐述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界定家庭贫困和数字金融概念、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提出论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家庭贫困减缓和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数字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作用机理,就数字金融通过提升家庭金融可得性,促进家庭平滑消费、积累要素和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等直接作用机制减缓家庭贫困,以及数字金融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分配等间接作用机制减缓家庭贫困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第二,对数字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选取微观家庭数据,评价家庭贫困状况和数字金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似不相关回归检验、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减贫效应的作用程度、作用特征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数字金融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家庭的收入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家庭防范返贫风险,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数字金融的减贫效应具有时效性差异,仅对暂时性相对贫困、暂时性及慢性贫困脆弱性产生了显著作用;而且不同数字金融产品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2)数字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数字金融发展虽然能有效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之间的家庭收入差距,但仍未能完全克服“精英俘获”现象,高收入家庭更能获益于数字金融发展;而且数字金融发展对拥有数字设备和具备金融能力家庭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即数字金融发展会因为数字鸿沟现象而产生明显的马太效应。(3)数字金融减贫效应的宏微观机制效应明显。微观层面,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家庭金融获得感,刺激了微观家庭的生存型支出和发展型支出,为家庭自主创业提供了显著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家庭减贫增收;宏观层面,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有效调节了收入分配结构,可以使得家庭从增长或分配中享受到好处,实现减贫、防贫。第三,对提升数字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提出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字金融减贫效应的有效性、异质性和现实障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数字金融减贫效应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提出加快推进数字金融立法进程,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为数字金融发展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市场环境。中观层面,提出普及欠发达地区数字终端,提升数字通信传输效能,推进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微观层面,提出从供给方完善数字金融普惠服务功能,从需求方提升数字金融能力,以促进数字金融供需双方的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