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的改变并对其ADC值进行定量分析。2.研究发生于外周带的前列腺癌(PCa)患者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差异并进行定量分析。3.以Gleason评分为基点,探讨PCa患者治疗前后DWI表现和ADC值的变化情况及其与PSA相关性,从而以ADC值作为定量分析手段,将DWI用于PCa疗效的监测与评估。方法:1. 51例志愿者,按年龄段分为4组:A组(20-35岁、n=16),B组(36-50岁、n=13),C组(51-65岁、n=9),D组(66岁以上、n=13)。测量轴位臀肌、前列腺外周带T2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外周带的相对信号强度,即外周带与臀肌T2的比值;分别计算4个年龄段外周带的ADC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分别测量同年龄段(65岁以上)33例发生于外周带的PCa和13例正常外周带ADC值,比较其变化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 22例PCa患者,均行内分泌治疗。测量其治疗前后ADC值、PSA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4个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T2相对信号强度分别为(2.95±0.34)、(3.48±0.33)、(3.87±0.27)、(4.37±0.31)。A与C、A与D、B与D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ADC值分别为(1.44±0.17)x10-3 mm2/s、(1.78±0.24)x10-3 mm2/s、(1.79±0.20)x10-3 mm2/s、(2.03±0.20)x10-3 mm2/s,B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带T2相对信号强度及ADC值与年龄均呈正相关。2.前列腺癌组和正常组的ADC值分别为(0.83±0.18)x10-3 mm2/s、(2.03±0.20)x10-3 mm2/s,非参数检验结果示p=0.0001、p<0.05,有统计学差异。3. PCa患者治疗前后ADC值分别为(0.82±0.18)x10-3 mm2/s、(1.13±0.35)x10-3 mm2/s,PSA分别为(418.89±1505.71)、(330.68±1092.21),非参数检验结果示治疗前后ADC值及PSA均有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a患者治疗前后ADC值与PSA呈负相关,r=-0.76285 P<.0001有统计意义。结论:1.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强度及ADC值随年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因此用MR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病变时应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2.同年龄段发生于外周带的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有差异,ADC值有助于正常前列腺与前列腺癌的鉴别。3. PCa患者治疗前后的监测,仅靠PSA难以全面评估。DWI将其作为PCa治疗的监测与疗效评估手段,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