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文学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但却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其生成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在文学倍受冷落的今天,80后文学却一直是最为瞩目的文化现象。人们一直在思索80后文学为何如此受关注,为何如此畅销?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80后文学命名的剖析,将80后文学进行宏观分类为偶像派和实力派分别进行探讨,将80后文学笼统概括为青春写作,并强烈的批判80后文学市场化渗透严重。只有少数文章立足于80后文学文本的细读,对其进行文学批评。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广泛的阅读80后文学文本,认为80后文学能够受关注,能够畅销,不仅在于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功运作,也不仅仅是《萌芽》杂志、书商、出版商、作家的一场商业合谋,更重要的在于80文学中独特生命体验的书写。体验是个体生命深层的对于人生事件的经历和深切领悟的过程,是对生命的反思,体验是对此在的现实世界的超越,藉以审美的直觉穿透物理时间。生命体验是个体生命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是对现实中生死及一系列生存状态的情感经历和反思提炼,通过经历生命的积极行为而获得的生命意识的强化和情感的升华。生命体验呈现在文学中便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过程。80后作家生存语境的巨大变化,他们个体生命感受显得敏感而脆弱,80后文学中便倾注了80后作家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包括爱情、流浪与焦虑等。80后文学中几乎每部作品都有爱情的存在。80后作家受限于人生阅历,往往从自身的情感出发。“去魅”的时代,生活中人们承受巨大的压力,现实中真正的爱情极度匮乏,80后文学却书写着一个个爱情神话慰藉着人们。80后文学爱情书写呈现双重极端,一个极端是纯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爱情成为生命的唯一,另一个极端是对于身体和情欲的崇拜,性爱的放纵背后依久执着于真爱,爱情的唯美书写不仅体现在异性之间,还体现在同性之间。但是令人失望的是80后文学中的爱情书写中并没有先锋性和批判性,甚至还存在着倒退,所有的爱情以女性完全丧失独立性告终。流浪是现代人生存的本质。我们的生活本质上就是流浪者的生活。80后文学的流浪书写,不仅表现在肉体的漂泊,同时还表现在精神的流浪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及城乡体制的流浪。80后文学一直被主流文坛激烈批判,其背后是文化精神的断裂和价值观的裂变。80后文学对教育体制充满了批判,学校成了专制的牢笼,所有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都被规训与惩罚。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作为教育体制规训者出现。高等教育也被冷嘲热讽。80后作家的批判或许有时显得偏激,但却给了我们反思教育体制的另一角度。80后文学展现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又无法被城市文明接纳,同时,又再也无法认同原属的乡村文明。人格的分裂以及社会归属感的丧失终将让他们报复这个社会。焦虑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性的典型情绪。80后作家,尚未完全步入社会,已经开始承受物质的焦虑。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消费时代物质崇拜加剧了80后文学中的物质焦虑。身份的焦虑,在80后文学中的存在,是文化场域权力斗争的结果。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深刻的焦虑,80后无法逃避的焦虑:作为畅销书作家的存在,他们将写作,是认可为一份职业,还是生命的归属。死亡的焦虑,一直以来是人类共有的生命体验,对于死亡是人类固有的焦虑。80后文学中有许多关于死亡细腻唯美的书写,唯美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留恋和记忆的执着。这种书写其实都是一种对死亡焦虑的宣泄。80后文学独特生命体验的书写离不开背后的文学景观。第一重景观是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胜于作品,作家是否被归属于80后文学作品是他们的作品是否被市场接受的关键。为了让作家本身被接受,80后作家苦心经营自己的形象,力求形象偶像化,随时以最佳的姿态面对镜头。他们熟悉并运用一切纸质媒介之外的媒介,让自己的生存媒介化。第二重景观是从创作思想来看,娱乐至上,娱乐成为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80后文学并无形而上的思索,娱乐读者,让读者轻松地接受成为他们书写的目的。第三重景观是从创作的方式来看,网络化创作。网络不仅改变了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它也异化了作家的思维。信息技术时代操作的便利使80后作家的创作速度惊人,拼装模仿成为常事。网络阅读方式的影响下,80后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碎片化的,即时阅读的快餐文本,文学语言也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正是在这三重文学景观下,80后作家开始了独特生命体验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