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沥青结合料的试验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交通量迅速增加,车辆大型化和重载对沥青路面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大跨径桥梁的正交异性面板由于其受力和变形较为复杂,对其铺装层的路用性能要求也较高,采用一般的重交沥青难以达到要求,越来越多的高等级路面和钢桥面铺装采用了聚合物改性沥青。常用的聚合物改性沥青采用沥青和热塑性树脂或橡胶进行共混,将改性剂分散形成颗粒状、丝状、网络状等形式以实现对基质沥青加劲和增韧,这些分散形式在荷载以及温度作用下很容易发生破坏。本文采用热固性树脂—环氧树脂对沥青进行改性,以获得一种不可逆的化学交联的空间网络实现对沥青加劲,可以有效地抵抗外力和温度作用。环氧沥青是指将环氧树脂加入沥青中,而后加入合适的硬化剂,在与硬化剂反应后形成不可逆的热固性化合物。与其他改性沥青相比,环氧沥青的制备和使用技术较为复杂,在制备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在这一领域还一直停滞不前,且由于国外此类技术的保密和专利限制,使得这方面研究的进展更为缓慢。本文根据这一现状,立足国内现有技术,从环氧沥青的改性剂选取、配制到环氧沥青混凝土的组成设计都做了大量工作,为今后研究做好准备。本文首先分析了单纯环氧树脂体系基本性能存在的优缺点和不足,根据环氧树脂中温固化体系的基本特点及环氧树脂与沥青组成结合材料的限制,从环氧树脂本身、相容剂、固化剂、增韧剂、促进剂、偶联剂、沥青等方面提出了对环氧沥青进行改性的设计思路,分析了各种材料的改性机理,并通过研究酸酐类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反应机理,分析环氧树脂与沥青之间在化学结构、极性、表面张力等方面的差异后,依据路用性能、施工性能等原则,选取了适合用于制备环氧沥青的相容剂、固化剂等,最终确定了环氧沥青体系的基本配方和配制的基本方法。然后选择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及相应的酸酐类固化剂体系作为沥青改性剂,将此体系添加到沥青中组成环氧沥青A组分,环氧树脂单独作为B组分。使用时将A、B组分在规定的温度下混和搅拌均匀便构成了环氧改性沥青结合料。对设计出的环氧沥青结合料性能进行评价,如相容性、抗剪强度、抗拉强度、弯曲变形能力、拉伸性能等,并与其它类型的材料进行了对比;另外,根据钢桥面铺装对粘结材料的要求,对自制环氧沥青进行了高温碾压性能测试,进一步了解此种新材料的使用性能,提出了今后对材料具体的改进方向;根据自制环氧沥青的特性及路用性质,利用旋转粘度计对其A、B组分混合后的粘度进行跟踪测量,利用测出的粘时曲线来指导加料与摊铺时间;初步探讨了环氧沥青粘结层的施工工艺及方法。
其他文献
爱弥尔·涂尔干生活时期的法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急剧变迁。在由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中,旧有的道德价值体系渐失其主导地位,而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
本文立足于声音广告研究,将广播广告、电视广告中的声音元素、移动声音广告、网络声音广告、以及JINGLE、SONIC BRAND、AUDIO IDENTITY等概念统合起来研究,通过基于广告、声
目的:评价置入抗反流支架和常规支架治疗食管癌远端食管贲门处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78-2011)、EMbase(1966-2011)、CBM(1978-2011)、Cochrane Li
目的:探讨咳嗽与非咳嗽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征,比较两者的差异,为GERD的诊治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对65例伴有咳嗽的患者(呼吸科申请者58例)进行了24h食管pH及胆汁反
目的:探讨MST1基因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宫颈癌标本32例及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腹泻患者体内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对腹泻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法空腹测定65例不同疾病时期、不同病程及不同疾病程度的轮状病
目的观察眼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问题及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眼科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是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反复进行操作、练习,而形成的性质特点。实践性是语文教育的
在中外诗歌之间,存在着众多并无影响方面的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这是诗人在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和加工塑造的结果。研究这些相似,可以采用平行研究的方
中国电影界与文化界一般按照导演的“代际”谱系,将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相应的划分为六代。其中第五代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第六代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后,二者几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