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公共教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首先,公共教育是人力资本公共投资的主要内容。公共教育的外部性,是政府通过税收为公共教育筹资的前提。政府进行公共教育投资的过程使得教育的外部性在社会范围内内部化。而教育外部性内部化的实现,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只有在封闭经济中,或在公共教育投资社会化的环境下,公共教育投资中的社会契约才能合理存在。因为在开放经济中,公共教育分级投资体制下,高技术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导致其行为上的“时间不一致性”,使得公共教育成本不合理的由流动性差的低技术劳动力分担;而且也会产生公共教育过程中的“搭便车”问题。这些现象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公共教育规模的萎缩。而中国有着巨大的国内人口流动规模,也是世界上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公共教育分级投资体制下,公共教育的外部性问题值得关注,政府应该合理引导就业,防止人才外流,建立科学合理公共教育投资体制。
其次,对公共教育效率进行了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对公共教育的效率损失进行了一些创新性分析。第一层面通过构建一个矢量模型,说明具有“公共行为”的“公共教育”,存在着效率损失的必然性。第二个层面,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制度短缺”是造成中国公共教育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因为“制度短缺”导致了中国教育领域的“软预算约束”,产生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制度短缺”,也使得教育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导致市场参与不足,竞争乏力。特别是“合作办学”的制度规定不科学,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市场管理不力,使得私立学校发育不良,竞争不规范。由此造成了中国公立学校在教育领域中的高度垄断。而垄断低效,教育垄断引起教育低效成为必然。第三个层面,根据科尔奈提出的短缺经济中的“效率悖论”,分析了我国教育存在的有效供给的短缺。短缺作为信号,能刺激教育投资量的增长;而短缺的现实效应倾向于忽视成本因素,必然降低教育投资效率,从而最终阻碍教育的发展。
最后,分析研究了公共教育中的公平问题。根据中国的经验数据,运用回归分析、PanelData模型、边际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中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两类地区的人均GDP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反映公共教育投资的增加,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但在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方面没有能有效发挥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中国缺乏教育过程的公平;另一方面,运用因子分析法实证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质量低下,也可能导致了教育投资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