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面临着各种自然或人为危机,如极端天气事件、资源短缺、金融危机、恐怖袭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全球健康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体现了进行抗灾规划的重要性。韧性规划是保持发展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2007年12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尽管这场危机影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但其影响在各国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在各国内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且各区域抵御危机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也不同。受到经济衰退冲击的地区的这种地理异质性被认为是检验一个地区是否具有韧性的有效方法。经济衰退可能会永久性地损害生产力和就业机会。对区域研究而言,针对经济韧性的分析对形成一条新路径至关重要,这条新路径可以将创新和生产重新整合到经济发展战略中,从而减少不平等,提高生产率,并建立灵活、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已有国家和组织已经加快了韧性城市的建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以期建设韧性城市。然而,只有少数城市实现了高水平韧性城市的建设。在中国,建设韧性城市的进程是复杂的,涉及各种影响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并且缺乏危机前、危机时和危机后的经济集聚水平是否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经验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2003-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在理论层面,对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内容以及理论基础,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两个假说:不同经济集聚路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假说和路径依赖理论下有利于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的经济集聚路径假说。在实证层面,首先,通过建立反事实实验衡量的区域经济韧性指标、基于全国级和省级经济韧性指数衡量指标、以及经济抵抗阶段韧性指标和经济恢复阶段韧性指标,分析我国各区域的经济韧性特征,借助空间分析指标,对目标区域的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实证方法检验假说1。从静态面板模型开始,检验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随后从静态规范转向动态框架,再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不同经济集聚路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之后进行了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区分了不同区位影响的差异。除此之外,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检验不同地区特征下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的差异,即就业密度、人口集聚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知识溢出水平的门槛特征。最后,利用实证方法检验假说2,在路径依赖视角下,建立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金融危机前的经济集聚水平对各地区受到危机冲击后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即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并区分不同抵抗力和恢复力水平的地区的经济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第一,区域经济韧性受到经济集聚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集聚加速了科技创新、优化了资源配置,在恢复期起到扩大稳定就业的作用,使得该区域更易抵抗危机并从危机中恢复,即提升了区域经济韧性。其中,多样化集聚带来的城市化经济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专业化集聚对经济韧性也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力相对较小。第二,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专业化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较小。第三,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区位异质性。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东部、中部地区来说,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都可以显著提高经济韧性,且多样化集聚相较于专业化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幅度更大。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不显著,但专业化集聚可以显著提升该地区经济韧性。第四,不同地区特征下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一定就业密度范围内,区域经济韧性随着经济集聚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强。在人口集聚水平、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知识溢出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根据各地区跨越门槛的程度,将样本划分为起飞区制、发展区制和成熟区制,三种类型的区制具有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五,基于路径依赖理论发现金融危机前的经济集聚水平对金融危机后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即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正向影响。其中,金融危机前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都为正,但专业化集聚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具有高抵抗力和高恢复力,以及具有低抵抗力和高恢复力的地区的经济集聚水平对经济韧性有着正向影响,而对于高抵抗力和低恢复力的地区而言,该影响力为正但显著性较低。研究考虑到各区域经济的特征,为政府设计基于区域的政策提供了依据,从而有助于形成能够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层,并为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