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自杀的自我伤害行为(NSSI)在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患者中十分普遍,在非临床样本(如青少年、大学生、社区群体等)中也有较高的发生率,且有日渐上升的趋势。自我伤害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自伤行为相关的神经、生理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献回顾发现,自伤行为与痛知觉感受性有密切的关系,超过半数的BPD患者报告在自伤过程中感觉不到疼痛,并伴有情绪状态的改善。这提示着痛知觉的变化可能与自伤的情绪调控机制有关。
前人关于自伤与痛觉忍受性的研究,大多采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样本,发现其痛觉忍受性显著高于常人,且具有情绪依存性。但针对非临床样本的研究少有。此外,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或结构化访谈,易受被试主观态度的影响,鲜有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伤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其痛觉忍受性的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初步问卷调查,筛选出自伤组(n=31)与对照组(n=30),随机分配到负性情绪诱导条件(观看负性视频)或中性情绪诱导条件(观看中性视频)中。通过实验法给予压力痛觉刺激,测量被试在基线阶段及观看视频片段后的痛觉阈限和痛觉忍受性,比较自伤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测量主观情绪报告和生理反应的指标,以验证情绪诱导条件的有效性。
正式实验的结论如下:
(1)自伤发生时,常伴随有愤怒、悲伤、焦虑、挫折、绝望等负性情绪。
(2)在基线阶段,自伤组的痛觉阈限及痛觉忍受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3)在负性情绪下,自伤组的痛觉阈限显著高于对照组。
(4)痛觉阈限及痛觉忍受性具有性别差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5)自伤组与对照组的人格特质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