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天山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与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北部为准噶尔板块,南部为塔里木板块。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石油、煤、铀、铁、铜、镍、金等成矿远景区和矿业基地。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该区地表由戈壁沙漠等覆盖造成了与找矿相关的信息弱化。以成秋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数学地质方法中的非线性理论引入到矿产资源勘查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直接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区地质、遥感、地球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天山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与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北部为准噶尔板块,南部为塔里木板块。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重要的石油、煤、铀、铁、铜、镍、金等成矿远景区和矿业基地。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该区地表由戈壁沙漠等覆盖造成了与找矿相关的信息弱化。以成秋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将数学地质方法中的非线性理论引入到矿产资源勘查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直接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区地质、遥感、地球化学等资料基础上,综合利用奇异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加权主成分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等数学分析手段,对东天山东段(赤湖-三岔口地区)覆盖区铜矿化及其控矿要素进行信息提取,并对其空间非稳定性进行研究,为该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数学模型基本原理和计算过程进行详细的总结。通过对本区地质背景和矿床种类及成因的全面分析,提出控制本区铜矿化形成的四个控矿要素:铜元素弱异常、地质构造、基性-超基性岩、蚀变作用。通过对个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的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能够表达四个控矿要素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组合。利用Aster数据的可见-近红外及短波红外波段对研究区的常见矿物蚀变异常进行提取,利用Aster数据的热红外对研究区的基性-超基性岩信息进行了提取,结合地化的分析结果,完善了对控矿要素的异常信息提取,并未后面远景区的圈选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文分别通过全局性回归分析模型和局部性回归分析模型对本区铜矿化和控矿要素之间进行数学建模。结果显示,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较全局性回归分析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由地理加权回归计算出各个控矿要素的相关系数,揭示了各控矿要素对于本区铜矿化的贡献率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规律,即空间非稳定性。最后,本文根据该区成矿规律定义适用于本区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权重因子,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加权主成分分析对本区铜矿化有利区进行分析,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结果提出五个远景区。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雅干南侧霍布哈尔与生格嘎顺石炭-二叠纪地质体的构造变形特征为研究对象,石炭-二叠纪地质体发育不同层次、不同期次、不同构造样式的构造变形现象,通过系统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对于重建研究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的技术方法,在野外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基础上,结合室内综合测试、分析,对石炭-二叠纪地质体构造变形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创
二叠纪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以复杂的岩性组合、长的喷发时间及富铁质溢流玄武岩等特征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大火成岩省。方解霞黄煌岩为富碳酸盐超镁铁质煌斑岩。尽管在大火成岩省中产量稀少,这类深部地幔来源的岩石为研究大火成岩省形成阶段地幔熔融及交代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次研究选取塔里木瓦吉里塔格地区一套含金刚石的解霞黄煌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原始岩浆成分、地幔源区岩性及与碳酸岩的成因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本次研
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的多条近南北向裂谷,是高原内部现今最为显著的活动构造,代表了高原演化的最新阶段。亚东-古露裂谷是青藏高原南部发育规模最大的南北向裂谷,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本文以其南段-亚东裂谷作为研究对象,对裂谷进行了详细的地貌学、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研究,探讨了裂谷的形成机制及动力学背景。几何学研究显示亚东裂谷的边界断裂倾角为50°-70°,属高角度正断裂,详细野外调查和大比例尺填图显示,亚东裂
以土壤肥力、土壤环境调查评价为基础,综合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评价结果,开展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参照北京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程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对土壤养分丰缺程度进行评价表明,全氮含量水平为较缺乏和缺乏,磷含量水平以中等、较丰富和丰富为主,全钾含量水平几乎全部为丰富和很丰富;有机质含量水平中等;土壤综合养分以三级水平为主。
中生代羌塘盆地记录了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的沉积地层。早—中侏罗世是羌塘盆地的一段重要的演化时期,不仅在于中下侏罗统的地层记录了羌塘盆地的性质和演化,而且这一阶段还是中特提斯洋的快速扩张阶段,该段演化历史被记录在北羌塘坳陷的沉积地层中。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实施的羌塘盆地第一口科学钻井——羌科1井,获得了从上三叠统到中上侏罗统连续的地层记录,为研究羌塘盆地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盆地沉积演化、油气地质等问题提供
云南思茅盆地是典型的红层广布的沉积盆地,地层富水性差,却有较多泉水(包括温泉、咸泉、盐泉)出露,其中部分泉水具有较大流量(>10 L/s),个别矿化度较高(10 g/L)的泉水沉积钙华。本文对盆地内13个泉水19个水样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探讨泉水的补给来源以及热量和盐分来源,通过研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钙华沉积条件揭示地下水循环中的溶滤和沉淀作用,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不同类
多金属结壳是一种在海底成层生长的水成成因矿产资源,其生长过程记录了构造尺度的古海洋学环境演化史,同时古海洋环境的变迁也控制着其生长条件。本文以区域性适用的Co经验公式结合Os同位素地层学法为基础,参考构造特征、磷酸盐化期次和超微化石年代学等证据,得到了中、西太平洋结壳样品的区域年代框架。综合板块回路模型、板块运移几何法、视极漂移法和热点追踪法的结果,恢复了结壳所在海山的古经纬度,应用板块热沉降曲线
寒武系是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包含四个统(纽芬兰统,第二统,苗岭统和芙蓉统),对应着地球上重大的地质和生物事件。目前寒武纪缺乏高精度、高准确度的地质年代框架阻碍了对这些事件的理解。通过旋回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地层中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可以为地层序列建立一个连续的高精度时间标尺,还可以根据地层中确定的天文轨道参数周期反演地–月系统演化。本研究对寒武系江山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碓边B剖面和古丈阶
对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的预测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全球范围,自然灾害都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许多科学家致力于结合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信号以及其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来为人们提供预警,以期减少自然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众多研究表明,除地震外其他大部分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可预测性,地震预报的研究大约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了,时至今日,仍然是最具挑战性同时也具有重要
金川岩浆铜镍(铂)硫化物矿床是世界上第三大铜镍(铂)硫化物矿床。金川矿床有着极其高的矿化率(47.8%的岩体体积由矿体组成)和小体积(面积仅为1.34km2),所以其矿床成因一直得到地质学家的关注。目前为止,金川矿床成因模型主要有二种,分别是(1)岩浆通道堆积模型;(2)深部熔离—贯入模型。但是金川铜镍(铂)硫化物矿床的浸染状矿石,网状矿石和块状矿石矿体之间,矿体和围岩的界线都十分截然,局部具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