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视已成为一种流行病,常伴随眼轴伸长及后极部脉络膜和巩膜组织变薄等病理性改变。然而,介导脉络膜和巩膜变薄的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寻与豚鼠实验性近视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以期揭示近视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蛋白,为探寻近视干预的有效靶点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选取3周龄的花色豚鼠随机分为3组,饲养6周。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形觉剥夺(form-deprived myopia,FDM)组和光学离焦(lens-induced myopia,LIM)组的右眼分别给予半透明乳胶气球遮盖和-10.00 D凹透镜配戴处理,左眼作为自身对照。在造模后0周、2周、4周及6周时,分别测量3组豚鼠眼球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造模6周后,深度麻醉并处死所有豚鼠,迅速摘取右眼。部分眼球用于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后极部巩膜的厚度和形态变化。随即收集剩余右眼的后极部组织,部分行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检测3组间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后极部组织中Cochlin的分布和表达变化。随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在FDM组和正常对照组中验证Cochlin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造模前,3组豚鼠眼球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的双眼间差值(右眼-左眼)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在造模过程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DM组和LIM组右眼的屈光度显著下降,眼轴长度显著增加(均为P<0.05)。然而,FDM组和LIM组间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为P>0.05)。此外,3组豚鼠的角膜曲率半径的双眼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造模6周后,H&E染色结果显示,相比正常对照组,FDM组和LIM组右眼的后极部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蛋白质组学的GO功能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组近视模型眼中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离子结合、结构分子活性、细胞骨架蛋白结合功能。KEGG富集分析显示,FDM组主要与糖酵解途径相关,而LIM组主要与紧密连接途径相关。其中2组近视模型眼中Cochlin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FD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为3.77倍;LI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为1.71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揭示,Cochlin主要位于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外节,与广泛分布的RPE细胞相邻。此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的结果亦证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DM组中Cochlin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诱导出的近视主要由眼轴延长引起,与角膜曲率的变化无关,往往伴随后极部巩膜重塑。FDM主要与糖酵解途径相关,LIM主要与紧密连接途径有关。此外,在豚鼠近视模型眼后极部组织中检测到Cochlin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表明Cochlin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