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低温电镜技术对拟南芥(Arabid op sis thaliana (Linn.)Heynh.]的苗端发育、花序、花的形态发生、发育以及花蜜腺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其中,在苗端发育过程中,阐明了苗端形态结构的变化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对花各部分形态发生的顺序和特点,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对其花蜜腺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与蜜汁积累、运输和分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细胞内高尔基小泡分泌至细胞外,不发生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与经典的分泌小泡运输假说(胞吐过程)不同,属国内外首次发现。 应用高压冷冻及低温脱水电镜技术研究了拟南芥苗端的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苗端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营养苗端和生殖苗端。其中,营养苗端的发育分为二个时期:早期,生长点平坦,其结构不形成被子植物苗端所特有的原套一原体结构;后期,生长点隆起,其内部形成典型的原套一原体及组织分区结构。当营养苗端转变为生殖苗端后,生长点进一步增大,原套一原体、组织分区结构消失,但外套一内体结构又不明显。苗端发育过程中,生长点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在营养苗端早期,细胞中细胞器多呈现现未分化成熟状态,表现为,个体小、线粒体、质体内膜简单,不清晰。发育后期,生长点细胞中,细胞器丰富,并且分化成熟,表现为个体大,数量多,膜结构清晰。原套一原体、各分区细胞的细胞器的数量及分化程度不同,其中,以原套层和肋状分生区的细胞器分化最明显。营养苗端转变为生殖苗端后,生长点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又重新呈现出发育早期的未分化状态。以上结果表明,苗端在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显微及超微结构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苗端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苗端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特征。 应用常规扫描电镜技术对拟南芥花序、花的发生、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殖苗端建成后,生长点随即产生突起,逐渐形成花原基。花原基在花序顶端呈螺旋状发生、较早发生的花原基位于下部,以后发生的花原基位于上部,其分化顺序由基部向顶部进行。当花序原基产生数个花原基后,顶端又重新隆起,呈现出间隔期。拟南芥偶尔出现中、上部分枝,其分枝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