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的做法,在高校内设置专业,以专业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成为国家和高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也因此而形成。这种机制是在国家集中控制和统一计划、高校缺乏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情况下运行的。因它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如发生误导现象、不利于高校建立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的机制、限制社会力量的参与、排斥市场机制等弊端。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所需人才产生了新的要求并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客观上要求对计划经济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进行改革,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市场经济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要发挥国家、市场、社会、高校四因素的作用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实际情况看,虽然改革开放后至今,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不适应:国家调控和管理存在缺陷、高校内部自我调节功能弱化、灵敏的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不完善、社会参与缺乏。这对研究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指明了一个大致的方向。而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高等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高校的专业设置能够灵活适应社会需求。其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的特点是:国家不干涉、地方政府适当干预;高校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强;社会力量大。这可为研究适应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提供借鉴。 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情况,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是:以高校为核心,国家、市场、社会、高校恰当发挥作用并相互协调、合理匹配。在这种机制中,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是中心。而我国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的良性运行,既要充分实现专业设置与调整系统的职能,也要遵循专业发展的规律,高校应为此积极采取措施。另外,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的良好运行,还需要国家提供外部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