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重度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约为0.9%,具有发病时间早(妊娠34周之前发病)、进展快、较早发生多脏器功能受损、孕产妇尤其是围生儿病死率高、再次妊娠复发风险高等特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胎盘缺血学说,认为胎盘血管床发育障碍,形成胎盘浅着床或称缺陷胎盘,即子宫胎盘界面的绒毛外滋养细胞(extravillous trophoblasts,EVT)对子宫壁的侵润限于子宫血管的浅表部位或不完全入侵。人类滋养细胞分化成两个主要的细胞谱系,即绒毛滋养层(villouscytotrophoblasts,VCT)和绒毛外滋养层(EVT)。绒毛滋养层形成绒毛膜绒毛,覆盖在绒毛的表面,运输营养物质、氧给胎儿;而EVT侵入蜕膜组织、重建螺旋动脉、侵入血管内。侵袭功能的紊乱将会引起胎盘功能障碍,导致各种各样的产科疾病,如植入浅会引起子痫前期和胎儿生长受限,植入深将出现胎盘植入和胎盘部位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质细胞转分化的现象,其特征为上皮细胞失去极性,丧失上皮细胞的标志物(如角蛋白丝、E-钙粘蛋白)和细胞骨架重建,转变为一种纺锤状形态,同时表达间质细胞标志物(如波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N-钙粘蛋白)。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发生侵袭和转移时,E-钙粘蛋白表达下调,细胞间的粘附减弱,使肿瘤细胞易从瘤体上脱落,而发生转移。Romagnano认为胎盘的形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类似。本研究探讨与肿瘤转移相关的EMT相关分子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和转录因子Snail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母胎界面的表达,以及可溶性E-钙粘蛋白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中的水平,从而了解EMT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为其病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3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实验组)和20例正常早产孕妇(对照组)的胎盘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测定胎盘母胎界面中细胞角蛋白7、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和Snail的蛋白表达。同时收集上述两组孕妇的静脉血液标本,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中可溶性E-钙粘蛋白的水平。采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所有正常对照组和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母胎界面的绒毛滋养细胞和底蜕膜层均可见细胞角蛋白7的阳性表达,即细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沉着,经证实蜕膜组织中有EVT。E-钙粘蛋白、N-钙粘蛋白阳性细胞为细胞浆有棕黄色颗粒沉着,Snail阳性细胞为细胞核或细胞浆有棕黄色颗粒沉着。在对照组和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的绒毛滋养细胞中E-钙粘蛋白呈中等或强阳性表达,N-钙粘蛋白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Snail呈中等阳性表达。E-钙粘蛋白在绒毛滋养细胞的表达强于在EVT中的表达,在对照组和早发型子痫前期组胎盘EVT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8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N-钙粘蛋白和Snail在EVT中的表达强于在绒毛滋养细胞的表达,对照组胎盘EVT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2%,70%,在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分别为20%,2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结果显示,在两组胎盘母胎界面的绒毛滋养细胞和EVT中均可见红色荧光标记的细胞角蛋白7和绿色荧光标记的E-钙粘蛋白和Snail,绿色荧光标记N-钙粘蛋白仅在EVT中表达,图像叠加呈黄色。ELISA结果显示,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中,可溶性E-钙粘蛋白的水平为2.73±0.6ug/mL,正常对照组为1.81±0.14u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胎盘母胎界面的底蜕膜中存在EVT。与对照组比较,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母胎界面的EVT中E-钙粘蛋白表达增加而N-钙粘蛋白和Snail表达减少。提示母胎界面的EVT侵袭力降低,可能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血中的可溶性E-钙粘蛋白水平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