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风险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基础,它是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不利生态效应过程,其研究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和生态毒理学、地理学、灾害学等多个学科。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大尺度上研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包含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的综合风险过程。冀北地区位于河北省北部,属于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上。在该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可以集中反映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本文利用3S技术,在对冀北地区1988和2000年TM影像遥感解译数据进行处理后,分析了这13年间6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根据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和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及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选择跨尺度的从植被生态系统到区域生态系统为受体,以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现象作为风险源。通过分析选择生境破碎化、土壤风蚀、土壤沙化为风险源指标,同时选取土壤有机碳、植被NDVI值、降水量、温度作为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运用AHP法和因子叠加法,将风险源指标和生态脆弱性指标进行叠加,从而获得冀北地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等级图,一共划分为1,2,3,4,5,6六个等级,值越大,表示风险程度越高。研究结果表明,坝上高原区、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和冀北山地丘陵区三大地理区生态风险程度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风险程度最大的是坝上高原区,不存在1、2等级,而4级以上风险区域占总面积的90.36%,生态风险问题非常严重;其次是冀西北间山盆地区,1、2级有少部分分布,为3.44%,3级区域占35.10%,4级以上风险大的区域占总面积的53.46%;冀北山地丘陵区风险值较大区域减少,4级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33.87%,而1、2、3等级区域加大,分别占总面积的2.09%、19.99%和44.05%。不同地区风险程度不同,是由于风险源指标和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的分布差异,通过SPSS软件将风险值分别和这7个指标因子做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经过比较发现对风险值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为:土壤风蚀、温度、土壤沙化。冀北地区三个分区的平均风险值不同。坝上高原区风险值最大,为4.4,主要的影响因子为土壤风蚀、降水量、土壤沙化;冀西北间山盆地区风险值较大,为3.7,主要的影响因子为土壤风蚀、植被NDVI、土壤沙化;冀北山地丘陵区风险值偏小,为3.1,主要的影响因子为土壤风蚀、降水量、温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构建冀北地区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有益探讨,同时弥补以往生态风险研究的不足,充分考虑生态风险的区域性,体现风险受体的多重性和跨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