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是一种起源于黑素细胞,发生于皮肤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CM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现有研究表明,CM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性。在包括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中,CM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研究资料相对不足,尤其缺乏大样本数据资料支持,以及对CM临床及预后特征的无偏估计。[目的]本研究以非西班牙裔白人患者为阳性对照,设计针对亚裔与环太平洋岛民患者的大样本观察性研究,考察亚裔患者与白人患者在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评估种族差异对患者预后造成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CM种族差异的认识,为我国CM疾病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启发与参考。[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与预后(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在2004-2016年期间,登记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皮肤黑色素瘤(ICD-O-3/WHO 2008:Melanoma of the Skin)病例资料。纳入肿瘤登记信息为非西班牙裔白人(Non-hispanic White,NHW)和亚裔与环太平洋岛民(Asian or Pacific Islander,API)病例个案,按照纳入排出标准筛选病例,构建队列。纳入分析的变量包括:种族、性别、发病年龄、诊断时间、原发部位、手术方式、病理类型、AJCC 7th分期和生存信息等。采用亚组分析的方法,初步描述API与NHW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法,以CM特异性死亡为结果事件,生存时间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单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初步评估种族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以组间有差异,且经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协变量,以NHW为对照组API为试验组构建匹配队列,并对匹配后的队列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分层分析,进一步评估在两组病例基线资料相对均衡的前提下,种族差异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共纳入符合标准的82,660例病例资料进行亚组分析,其中API组770例,NHW组81,890例。分析发现,API患者和NHW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原发部位、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AJCC 7th分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P<0.050。②去除原始队列中AJCC 7th分期为0期的患者,共纳入48,874例病例资料(API组570例,NHW组48,304例)进行生存分析,发现API组患者与NHW组患者之间存在生存差异,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P<0.001。单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PI组患者较NHW组患者相对死亡风险比为2.77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2.330-3.311)。③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种族、性别、发病年龄、原发部位、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AJCC 7th分期等变量均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API种族、男性、较大的年龄,原发部位为头皮及颈部和躯干部,病理类型为结节型或肢端雀斑型,更晚的临床分期等为预后的相对危险因素:NHW种族、女性、原发部位为上肢及肩部和面部,病理类型为浅表扩散型和恶性雀斑样痣型,手术等为预后的相对保护因素。④对API组和NHW组病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匹配后的队列(API组570例,NHW组1,676例)进行KM分析发现,API组患者预后仍较NHW组更差,log-rank检验P=0.032。经COX风险回归模型计算,两组患者的相对死亡风险比为1.314,95%CI(1.069-1.615)。以分期为层变量的KM分析显示API组患者与NHW组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主要存在于Ⅰ期及Ⅲ期患者P=0.020,0.042。[结论]亚裔与环太平洋岛民患者与非西班牙裔白人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亚裔患者确诊时相对更年轻,但临床分期却更晚;亚裔患者的原发病灶容易出现在下肢及臀部,有别于白人的躯干部;虽然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在亚裔患者中更常见,但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是已知类型中,亚裔患者中占比最大的病理类型。即使均衡了以上差异对预后的影响,亚裔患者的预后较白人患者更差,且这一差异主要存在于Ⅰ期和Ⅲ期患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