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早在古代时期,日本就出现殖民思想。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日本思想家针对当时日本状况,提出了众多解决危机的方案,也提出了通过对外侵略来发展日本的理论。其中比较知名的思想家有本多利明、吉田松阴等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殖民思想开始走向极端化。这种殖民思想影响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政治家。这些政治家将殖民思想政策化,并推动日本殖民主义发展。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使日本确立了通过对外侵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古代时期,日本就出现殖民思想。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日本思想家针对当时日本状况,提出了众多解决危机的方案,也提出了通过对外侵略来发展日本的理论。其中比较知名的思想家有本多利明、吉田松阴等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殖民思想开始走向极端化。这种殖民思想影响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政治家。这些政治家将殖民思想政策化,并推动日本殖民主义发展。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使日本确立了通过对外侵略实现国富民强的立国路线。具体而言,日本的立国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日本学习英国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强国家实力。另一方面,日本以德国为榜样,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这种体制为日本全民军事化提供可能。随着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日本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并取得胜利后,日本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日本的国家意识逐步形成。然而,随后发生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德富苏峰等思想家意识到依靠日本自身力量对外殖民扩张的局限性。陆奥宗光等思想家开始提出了通过结盟来实现殖民野心的主张。在日本寻求对外结盟时,当时的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变化。19世纪末,俄国不断对外扩张,这侵害了日英两国的利益。明治维新中发展起来的日本及时的抓住了机遇,开始谋求通过与强国英国结盟来实现自己的野心。英国也希望能在远东地区争取到盟友。在这种环境下,日英两个岛国走向了结盟。英日同盟是日本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寻求海外同盟者以便达成自己的殖民扩张目标。此后,日本从独立对外侵略转变为借助同盟对外扩张,日本开始走向通过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结盟来践行日本的殖民主义。在殖民主义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加藤高明、德富苏峰、福泽谕吉等思想家纷纷为日本的扩张摇旗呐喊。正是在这些殖民思想家的影响下,日本开始形成了“傍强外交”的殖民路线。国家殖民行动与殖民思想家的互相配合加速了日本的殖民侵略。总之,从甲午战争到英日同盟是日本殖民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日本的殖民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短短的二十年内形成。英日同盟是日本外交史上的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对外结盟案例,日本无疑是这场近20年同盟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同盟最终承认了日本强国的地位。日本殖民者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同盟的庇护下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通过与英国的结盟,日本的殖民扩张有个强有力的外交后盾。日本在没有他国干涉的情况下打败了强大的俄罗斯,洗刷了“三国干涉还辽”之耻,使这个不被西方重视的小国声名鹊起。日本殖民侵略的成功一方面将相关列强绑在了它侵略别国的战车上,另一方面,许多思想家为日本的殖民主义提供理论上的辩护。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日本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在北一辉、大川周明等思想家的完善下,日本的殖民主义思想基本形成。这些思想又转变为殖民政策,而为以后的日本统治者所继承。但由于英日同盟的订立,是出于英日两国面临俄国的威胁,日俄战争后共同的敌人消失,两国之间矛盾冲突也逐渐增多,加上美国反对使英日同盟解体。可以看出,日本殖民主义思想与日本的殖民主义实践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殖民思想影响日本的殖民主义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殖民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殖民主义思想走向体系化、极端化。
其他文献
在我国城市不断扩张与转型的背景下,大量工业建筑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逐渐空置或废弃工业建筑。近些年,随着城市经济、产业、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城区范围内的旧工业建筑逐渐被有效利用,并逐渐成为新产业的催化剂,其高效、独特的空间品质与新产业产生了诸多碰撞。但不可忽视的是,位于城郊或远郊的旧工业建筑,却因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与密集的劳动要素而被忽视,形成了消极空间场域。但是作为可激活
色彩在人的视觉感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眼对建筑色彩的识别度要高于对形体的识别度。人眼通过物体表面所反射的色光来识别色彩,其电磁波本质对人具有一定的知觉影响作用,此外,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色彩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具有联想和象征效应,同时,不同色彩也具有了不同的表情,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意义,例如,红色让人感到兴奋、蓝色让人感到镇静、橙色让人感到温暖……因此,色彩心理效应伴随色彩而客观存在,在我们的
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90后”,一度以“非主流”“脑残”的另类形象进入大众视野。但随着年龄和现实的客观需要,“90后”逐渐登上历史的前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出声音、发挥作用,刷新了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转变的过程,离不开媒介话语对“90后”群体的身份建构。本研究首次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究《中国青年报》(2007-2019)对“90后”的媒介话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型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不同机制文化下形成的建筑是属于当地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变化而建造的居住足印,是有血有肉、各有特色、具有人文精神的独特个体。保护不千篇一律建筑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居住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应当探索地域特有的生存认知方式、生态意识以及民族精神情感。本论文主要探讨目前尚未被人熟知与关
1978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思想浩劫的终结,我国急需打破“文革”留下的思想枷锁,进行思想解放。但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的代表,通过“又红又专”口号的宣传,将政治与业务对立起来,“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了人们的信条,这些教条主义思想仍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世界。“文革”留下的思想僵化和思想禁锢不被打破,思想解放就只能是空
《米拉日巴传》是藏族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著作,其作者是噶举派著名僧人桑杰坚赞(1452-1507)。15-16世纪的西藏地区,封建农奴制经济高速发展,藏传佛教各教派势力同地方封建势力高度结合,竞相争逐。在这样的背景下,《米拉日巴传》的创作承载了桑杰坚赞教导人们敬信佛法,求道解脱的传教目的和借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的传奇事迹振兴噶举派宗风的宗派理想。在《米拉日巴传》的具体内容情节中,蕴含着噶举派大
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全球流动,跨境研发合作日益盛行。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创新则是第一动力。因此,基于全球视角配置人才和其他创新资源对推动中国创新活动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境外发明人是中国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重点。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中国近年来逐渐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节点之一。伴随着该过程,中国在
2012年,已经是微信诞生的第11个年头,11年的光景已经让微信成为了一款家喻户晓的社交软件,而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了人们进行线上自我呈现、塑造自我形象、累积社交资本的重要平台之一。而作为张扬、自信、热衷于表达自我的Z世代大学生群体,朋友圈功能大大满足了年轻大学生群体们进行自我表露的需要,随着朋友圈功能的不断更新迭代,大学生们发朋友圈的“花样”也变得越来越多,朋友圈“心理学”应运而
为防范权力运行风险,财政部于2012年发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有必要逐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实践中,除预算、资产、收支、采购、合同与基建六大基本业务外,高校所特有的部分业务如科研、招生、教学等等,依然存在较多风险点。2016年,财政部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
近些年,我国出现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带动房价上涨,而居民消费却呈现逐步下滑的局面,房价和消费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近期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房地产作为微观家庭的重要家庭金融资产之一,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明确房价波动对我国微观家庭的居民消费的异质性影响,有助于更细致地理解其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对指引制定适当的政策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CFPS数据库中2010-2018年的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