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华裔黄仁宇以明史研究涉入史界。自从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等著作在国内出版以来,黄仁宇便声名鹊起,以至于形成“黄仁宇现象”。不过,目前史界对其明史研究的史观和治史手法褒贬不一。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质疑,称其治史不严:“大历史观”颇多争议、历史“倒退论”失实等。然而正是这些褒贬、质疑、激发着我写作兴趣。本文通过对黄仁宇明史研究渊源、所选视角、史观、治史手法等进行剖析梳理,分析其独到之处,定位其本人及其明史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史界对黄仁宇的学术历程、著述概况及史学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立论依据和研究目标。第一章从黄仁宇明史研究的两大思想渊源出发,通过对其前半生求学、从戎、再求学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探究,得出他审视历史的视角和治史手法;通过对其后半生美国任教、失业、著书情形的挖掘,得出欧美史学对黄仁宇史观形成的重要性。这些不但给黄仁宇一种经验后思考和感受,更使得这位半路出家、大器晚成的明史专家在知天命之年以后的30年间,通过不惜笔耕和严谨治学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第二章对黄仁宇明史研究所选的视角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黄仁宇笔下的明代内河漕运、历史人物及明中后期文官集团与皇权关系、财政与税收、主流思想的探讨,可以看出黄仁宇眼中的明朝是专制统治陈腐、技术与财政制度缺失、思想僵化的。在此我们不仅能清晰地体验中西相融的明代,更易于找出明代中国落伍的深层次原因。这既是黄仁宇进行明史研究的主要目的,也是现当代史家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动机所在。第三章是对黄仁宇明史研究的评价。“大历史观”是黄仁宇明史研究的灵魂。无论是1587年的“瞬间”历史,还是十六世纪100年的财税,明代近300年的漕河运输,都贯之以大历史理念。即用长时间、宽视界、串联古今、横贯中西的史观审视明史。“大历史观”既是一种新史观,也是一种新历史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选题范围、专题介入、视角选择和表述历史方式上。传记体例及叙事史学手法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院派书写历史的传统模式,更具亲和力。此外,本章还对黄仁宇涉足明史之因、“洪武型”财政、“数目字管理”等进行诠释,并在第三节指出黄仁宇明史研究的价值是:中、西学相通,史学研究的独到范式。这既给我们再现了社会转型中的明朝,又影响着后世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