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将空间分析引入资本市场研究,阐释了资本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的内在机理;针对资本市场自发运行趋于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现实,论证了通过创新资本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提高资本市场对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效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论文认为,虽然资本市场运行的趋利性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没有基于实体经济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也就没有资本市场的健康发育、成长;资本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也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和避免经济动荡带来的风险。其中,关键是政府的正确政策和科学统筹。论文指出,仅用资本配置效率,即单位资本投入的经济产出大小,评价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过分强调资本的盈利性,会使资本市场成为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助推器。论文提出,在肯定资本配置效率的前提下,还应从资本市场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贡献率、对改善资源环境状况的贡献率、对缩小城乡区域人均GDP差距的贡献率等方面衡量资本的空间配置效率。政府调控和监管的重点应关注提高资本市场对资本的空间配置效率。论文强调,只有用资本配置效率和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效率的综合效益衡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改变资本市场运作中只愿“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的倾向,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
论文分析了区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和区域特色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了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径。论文认为,完善资本市场要求发展多层次的区域市场。上市公司既是区域资本市场的运行主体,又是区域经济最富活力的微观主体。论文指出,区域资本市场的活力源于上市公司的活力,而上市公司的活力又有赖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论文强调,应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运作秩序、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增强上司公司的配置资源、开发区域特色资源的能力。为此,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着力培育区域资本市场,加大上市公司成长的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
论文比较了资本市场和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演进历程,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和表现形式。论文指出,在萌芽阶段,以一级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通过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为先发地区率先突破旧体制束缚、加快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在起步阶段,资本市场通过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先发地区注入强劲的经济增长活力;在初步形成全国市场阶段,由于区域间资本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资本市场的资金“倒虹吸”作用进一步优化了发达地区的发展条件,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发达条件,资本市场事实上成为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论文强调,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阶段,必须强化对资本市场发展的调控和监管,提高资本的空间配置效率,增强资本市场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布局优化,为各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论文从条件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来的问题,反思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论文认为,无视一国之内或国际之间的空间差异和条件差异,按照相同的规则和方法,在发展条件、人文背景不同的区域开展同样的金融创新、推行同样的金融衍生品,是导致虚拟经济发展过分超越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的原因,也是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论文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改变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这一现实,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金融创新,促进金融适度超前发展仍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强调,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加大与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实力相适应的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力度,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金融创新;对不同区域内的同类金融机构、金融高管、金融创新予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激励和约束。
论文以资本市场支持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资本市场促进特殊区域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论文认为,发行灾后重建特别国债有助于完成“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符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松型搭配”的要求,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就业稳定,有利于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有利于民族地区繁荣,增强民族凝聚能力。论文强调,特别国债适宜以中、长期国债和永久性国债为主,辅以少量的短期国债。论文指出,长期特别国债和永久性国债,以稳定的盈利性增强其对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又可推延偿债时间,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中期国债和少量的短期国债以其盈利性和流动性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增强对投资主体的吸引力,又有利于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