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求中国本土的设计话语从一开始就必然涉及到设计观念的转变问题.在世界性文化交流语境中,中国现代设计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目前我们谈论的现代设计的概念已然植根于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体系之中,"中国设计"的概念背后隐藏的"西方"烙印具有内在的深层意识形态性和不可涂抹性.
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赋予了设计活动独特的选择性创造和反应模式,在当下被西方世界称为"非物质社会"的环境中,信息化、网络化的虚拟环境造就了人与物异于传统的关系性存在,设计观念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由此"非物质设计"应运而生.它强调,信息技术使得物的形式与功能逐渐的脱离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接近,因此,在非物质社会之中设计应该成为艺术化的存在,追求"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究其原因,除技术因素影响外,还在于现代设计由于过度依赖工具理性造成了技术物"物性"的缺失以及人与物关系的紧张与异化,由此以"非物质设计"来缓解理性对人的情感所造成的冲击.在此我们所看到的仍然是西方传统理性/感性的逻辑重演,在理性发展到极致之时再以感性来压制.非物质设计不应成为这一二元逻辑相互追逐的游戏,在此,中西两大意识系统显示出其深层的结构性差异,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感悟哲学和生命意识正与现代设计的探索方向不谋而合,同时也为中国寻求自己的特色设计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也是中国现代设计对"本土化"要求进行反思的指导方向,复杂的历史际遇和文化氛围要求"本土化"必然转换为以"传统"为本的对抗形式.时下在各个设计领域的作品中,大量传统元素符号的出现正是这种对抗的表现之一,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这种表面应用中更多的仅限于对传统符号的具体应用性实践,而较少对其意义的深层建构,观念意识还尚显肤浅.
本文正是由这一问题意识出发,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提取设计活动中的主要对象"物"作为分析的起点,以纵向角度梳理出"物"由手工业时代中生活形态的表征到机器工业时代中价值形态的主导等存在意义的演变,从中揭示出物与人的关系在文明史中的变化逻辑及对设计活动的影响、选择与互动,并引出"物"对设计观念的困扰,指出中国现代设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以"非物质"的社会语境为依托,分析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人与物的关系出现的异化以及设计活动中出现的"物"与"非物"的矛盾,指出西方工具理性思维作为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更符合新的设计观念,并以此把问题转向中国现代设计的理论性及方向性探索.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物"的思想有过深入论述的当属庄子的"齐物"论,本文也以此作为中国现代设计的切入点.庄子以自然与人为二元设定为入思基础,以人的存在为分析本体,在解构外物对人的心灵束缚的同时不断建构着精神的逍遥与心灵的自由.他对物与人的生命关系进行了反思性的批判(并不对矛盾进行简单的反对或否定,而是在承认它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同时又为人与物的关系提供了一种高度理想化的自然审美形态指述,本文试图以这一思想来探视中国现代设计的走向,并通过分析从关注"功能"、关注"独白"与关注"符号"等三个方面总结出庄子对现代设计观念的启示.
当然,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理论研究前人已做出许多论述,本文在此的探讨是希望通过一种初步的理论分析来梳理自己的思考,并希望与关心这一问题的同行进行交流.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上以当下最前沿的文化理论及现象分析为基础,以现代反观传统、以传统审视现代的历史眼光把握住当代设计跳动的脉搏,以庄子的"齐物"之思使传统文化以"物"的存在意义的角度切入现代设计考察,期望以其作为一种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力量所具有的文化能量,为中国探索本土设计的思考开拓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