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共同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贫困。目前,世界上仍有10亿之多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每人每天1美元标准之下,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6%;其中还有多达2亿多的极度贫困人口是处于每天不足半美元的生存状态中。而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区,贫困发生率甚至高达39.2%。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按照世界银行的权威标准,我国目前尚有1.35亿人的贫困人口。而在一些贫困山区,农民依然靠天吃饭,国家历年来的扶贫开发项目、扶贫资金投入都未能使农民摆脱“丰年脱贫、灾年返贫”的局面。
贫穷国家长久以来一直将经济援助作为缓解贫困的重要资源。尽管经济援助对受援国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经济学界对经济援助的作用却存在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援助是否能够促进受援国(地区)的经济增长上(即经济援助是否有效)。而中国政府应采取怎样扶贫战略,来尽快农村贫困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已成为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对国外经济援助和中国扶贫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系统回顾了经济援助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尽管施援国提供经济援助可能是出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目的,但客观上,经济援助确实促进了许多受援国(地区)的经济增长。
本文通过在基础的世代交替模型中加入经济援助变量,论证了若受援国没有技术进步,则短期经济援助对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若受援国既没有技术进步,而且人口又按照几何级数增长,则规模不变的长期经济援助也不会对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长久的影响。只有当经济援助是长期的,而且其规模又与受援国人口增长的规模保持同步(或增长更快)时,才能够长久地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改善受援国的经济状况。
本文还在基础的世代交替模型中增加了代际利他动机因子及经济援助变量,研究了代际利他动机对于经济援助有效性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经济援助可以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但前提是援助额必须超过某一门槛值,该门槛值与受援国代表性消费者的代际利他动机、技术进步有关。本文还通过计量检验,证明了经济援助确实存在门槛值效果。
本文最后将经济援助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的扶贫开发,论证了我国政府对贫困县(重点县)的扶贫资金投入也存在门槛值效果。只有当贫困县人均扶贫投入高于某一门槛值时,才能提高农民的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