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作品中的中西文化交融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f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瑞典皇家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因为她的《大地》三部曲“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的一个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重视”,使世界人民“懂得如何在这人口众多的群体中看到个人”,“赋予了西方人一种中国精神”。然而,赛珍珠的成功既给自己带来了荣誉和丰厚的奖励,也招来了中西方许多文人作家对她个人和她的作品的非议。而笔者认为,赛珍珠创作的100多部作品中,大部分是以中国为背景、题材的,而她的英文写作恰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西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 论文包括序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分为三章。 序论简要介绍赛珍珠的生平和创作,并对近现代中外文人学者对于赛珍珠作品的评价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笔者的论文方向。 第一章“中西女性观念的碰撞”,结合对赛珍珠小说中的女性地位、夫妇关系、婆媳关系等方面的考察和阐释,发掘其中蕴含的中西方女性观念差异和交融。通过对赛珍珠作品中的女性地位的总体分析,得出赛珍珠描绘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的女性受压迫、无自由和近乎窒息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其作品中的夫妇关系,透视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对赛珍珠作品中婆媳关系的分析,了解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发现中国文化对赛珍珠的深刻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赛珍珠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中西方女性观念的差异和交融。 第二章“中西乡土意识的折射”,结合对赛珍珠小说中所涉及的土地、宗祖、和乡村苦难意识等问题的分析讨论,阐释其中蕴含的中西乡土意识差异和交融。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而自古以来形成的“落叶归根”的思想也使人民产生了对土地的强烈的眷恋和皈依土地的思想。宗族作为封建社会存在和赖以维持的组织形式,是旧时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宗族观念给人们造成了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乡村苦难是赛珍珠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在塑造典型的中国人物形象的同时,反映了中西方苦难意识的融合。 第三章“中西审美情趣的交融”,从中西审美崇尚差异的角度考察和探讨赛珍珠作品在人物描写手法、情节展开方式、作品结构形式等方面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赛珍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深谙中国小说等作品体裁和创作方法,同时,她也受到西方如狄更斯等著名作家的影响,因此,在其作品的结构形式、人物描写手法、情节布局和叙述手法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西审美情趣的交融。 结语部分,总结赛珍珠作品中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重新审视赛珍珠及其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她和她的作品以公正、客观的评价。
其他文献
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天正集团正是重视了技术,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理念,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工作力度,勇于向电气技术制高点攀登。 Advan
CAPP技术在哈锅的成功应用,为企业后续实施MRP Ⅱ、ERP管理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哈锅正在向更先进的管理模式扩展,向企业的全面信息化方面迈进,力争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成为制
先进新颖的VD4是德国ABBCalor Emag公司在广泛吸收先前VZ1、VD1、VD2和VD3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真空开关技术开发研制出来的新一代ABB真空断路器,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
由于在吸附剂中引入卤族元素可以极大地促进其对燃煤烟气中Hg0的脱除,考虑到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元素,因此采用海水改性来提高吸附剂脱除Hg0的效率.在氧气体积分数为6%的氮氧(9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萧红是一个极端忠实内心感受、敏感而真诚的作家,饱经磨难、寂寞荒凉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状态,铸造了萧红小说的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萧
学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性爱”是“不洁”的象征,是私密生活,不足也不值为外人道也。直到近代乃至“五四”时期人们的性爱意识开始觉醒。“五四”的启蒙者意识到“性”的解放是“人
随着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使干式变压器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其产量必将有新的飞跃。rn 顺特电气于1989年从德国M&C
干熄焦是国家发改委“十五”重点推广的节能、环保先进技术.2002年以前,国内干熄焦(CDQ)装置使用的旋转排出阀(又称旋转密封阀)一直由国外引进.自2001年末开始,秦冶公司与焦
高亨先生的老学研究基于其深厚的朴学背景,以文字、音韵和训诂为主要手段,对老子其人其书作出精审的阐述。他继承前人而不囿于成见,独发创见而有充足的理据。在精心的考证与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企业把内部挖潜、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同时受铁路运输和海运条件制约,大型货运汽车受到了企业的青睐,由以前的载重30t的小型货运汽车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