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目前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及其周围肿瘤微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转移的第一步是细胞-细胞间粘附性的改变,随后肿瘤细胞迁移至邻近组织。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其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重要成员L1细胞粘附分子(L1cell adhesion molecules; L1-CAM)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具有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能力的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是研究高转移性乳腺癌的良好模型。本研究旨在明确L1-CAM在这种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方式及定位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在IMPC“集团性”侵袭和高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特性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L1-CAM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 β-cat)在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这一占浸润性乳腺癌80%的最具代表性类型中的表达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97例IMPC(包括对照组95例浸润性导管癌)中L1-CAM的表达、另外选择203例浸润性导管癌检测L1-CAM及β连环素(β-catenin,β-cat)的表达情况;观察乳腺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其表达和侵袭、转移潜能的关系及在预后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 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IMPC组显著高于IDC-NOS组(P<0.05)。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微乳头状“癌细胞集团”内细胞-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而在“癌细胞集团”面向间质侧的连接面表达减弱或消失。2. L1-CAM在97例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对照组95例IDC-NOS(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间质内脉管内皮的L1-CAM表达、脉管侵犯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显著负相关(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7例IMPC患者中L1-CAM阳性表达患者预后不良,组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1-CAM表达是影响IMP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之一。4.在203例IDC-NOS中,L1-CAM阳性表达率为16.3%(33/203),其中大部分IDC-NOS组织中(32/33)L1-CAM表达于实体瘤侵袭前沿近表面部分的肿瘤细胞,而向中心瘤组织处表达减弱或消失。β-cat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于胞膜,在IDC-NOS中出现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其异位表达率为61.01%(124/203)。5.在203例IDC-NOS中,二者的异常表达均与IDC-NOS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无关。L1-CAM表达还与软组织侵犯和远处转移相关。L1-CAM阳性表达和β-cat的异常表达在IDC-NOS中呈显著正相关(P<0.05)。6.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显示,L1-CAM阳性表达者预后优于阴性表达者(Log-rank, P=0.015)。β-cat不同表达两组间生存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1-CAM、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为影响IDC-NOS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1. L1-CAM在正常乳腺组织不表达,在IMP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IDC-NOS组,提示L1-CAM基因的激活可能在乳腺癌的恶性进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可能是促使IMP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2. Ll-CAM在IMPC中特殊的表达方式可能是IMPC癌细胞“集团性生长、侵袭、高转移”潜能的原因之一。L1-CAM在微乳头状“癌细胞集团”连接面表达方式可能是造成IMPC特殊形态、“集团性”侵袭、转移的分子特征之一,其表达方式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E-钙粘附素(E-cadherin, E-CD)在IMPC癌细胞团的表达特征相一致。研究提示L1-CAM、E-CD共同表达于IMPC癌细胞团,通过增加癌细胞间的粘附能力共同协调完成IMPC的集团性侵袭和转移,并可能为高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3. L1-CAM在淋巴管内皮的表达可能是引起IMPC高度嗜淋巴性(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4. L1-CAM的深入研究,可为寻找IMPC新的预后标志物、为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5. IDC-NOS中L1-CAM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更具侵袭性,L1-CAM和β-cat异位表达的正相关性表明二者在IDC-NOS中可能有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着相互活化的协同作用,两者可能通过EMT促进乳腺癌的侵袭。6. L1-CAM表达可能在IDC-NOS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判断乳腺瘤侵袭性并可为寻找判断IDC-NOS患者临床预后的新的分子标记物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