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现代性问题研究这一热潮的兴起,文化现代性中的现代主义文学也一并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在日本现代主义文学里,横光利一始终站在前端,两次把握潮流的动向,发表了新感觉派风格和新心理主义风格作品。横光以其对时代动向的敏锐把握和对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备受当时文坛的推崇,一度被称为“文学之神”。其中,作为作家转型之作的小说《机械》,更是兼有前后两期风格,较之其他作品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因此,选择该作品作为探讨对象,有利于较全面地理解横光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小说特征及其创作风格。本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首先澄清了现代性、现代主义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明确了现代主义这一文学思潮对现代性持彻底、坚决的反抗态度。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下的现代小说,特别是《机械》所属的意识流小说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明显特征。即一、该类小说所关注的不再是情节,而是现代人的生存意义。二、作家对时间表现的不遗余力。三、打破传统文学的叙事规则,追求新的叙述方式。此外,分析了日本文坛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的契机,并指出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不足。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机械》的作者横光利一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问题。以《机械》的发表时间为限,分别对新感觉派时期的横光利一和新感觉派向新心理主义过渡时期的横光利一展开论述。指出横光以其特有的敏感,敏锐地洞察并揭露了日本现代社会的问题。不论新感觉派时期还是新心理主义时期,横光始终是最先以新风格进行文学创作的。《机械》的问世象征着横光由新感觉派向新心理主义的成功转型,并成为日本文坛早期的意识流风格作品。该作品的发表仅比西欧意识流小说进入日本晚了一、两个月,更早于心理主义文学理论在日本介绍和推广。针对伊藤整所做出的《机械》受西方心理主义影响而写出这一解说,本章通过分析横光利一早在大正末年新感觉派时期发表的关于新感觉文学的评论文章,发现横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提及到“主客一如”等观点,指出横光早在新感觉派时期就表现出与后来传入日本的“意识流”小说特征极其相似的创作主张。
第三章主要探讨《机械》所体现的现代小说的三个特征和作家个人的两个独特的创作风格。三个特征为:其一、该作品中事件的描述部分被降低,该作品的主题体现于在事件描述中延伸出的渐变的意识中。这些渐变的意识体现了人物的机械论思想。指出在宏观上,正如伊藤整所说,作品中人物的存在意义、人与人关系等皆取决于某个外部的条件;人仅作为制造所内的装置而存在,当外部发生某些变化时,作为装置而存在的人物关系、人物角色便呈现出一种可互换性。在微观上,即通过设置人物身体受无机物盐化铁的影响这一情节,暗示者人物身体内部存在机械(装置)说的观点。其二、在关注时间主题方面,《机械》中较为显著的是对时间多重、立体的表现。该作品中并不是按单线形式连续叙述,而是将事件的描述分割成一个个片断,在片断间插入叙述者的心理活动(回想时的评论、判断),而它们属于不同的时间纬度。前者属于人物的“当时”,后者属于叙述者的回想。由于《机械》这部“意识流”小说中的叙述者即是主人公“我”的自意识,所以这两条时间纬度被巧妙地隐藏了。读者在阅读时容易当作一条时间来理解。其三、叙述方法上,《机械》里设置了“第四人称”即主人公“我”的自意识为叙述者,所以叙述者不具备传统小说中的权威。所叙述的内容也并非全部,而只是反映在人物自意识中的部分内容而已。因此读者阅读之后依然不知作品人物“屋敷”的确切死因。在体现作家个人风格方面,主要论述了两大特点,其一是主要体现为横光的作品形式上是现代的,思想内容的深处却潜伏着日本古风思想,即体现日本传统的佛教“无常”观和古代武家社会的“义理”等思想。其二是将电影“蒙太奇”手法运用于小说创作上。新感觉派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在故事描述中刻意将人物及场面描写部分做片断化处理,将相对独立的片断拼接起来组成作品全貌。在《机械》中,这一手法再次运用并得以巧妙地发挥。正是对这一手法的偏爱和发展性运用,使得该作品在西方心理主义被日本文坛接受之前,即表现出与意识流作品相似的特征。
作为横光利一现代主义文学关节点上的作品,<机械》这部现代小说为现代日本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虽然是作家的一部实践之作,但该作品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堪称日本现代小说的经典,对后世日本文学产生多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