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黄铜的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管材、螺丝、乐器以及装饰性金属材料等领域,于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寻找合适的缓蚀剂来抑制黄铜的腐蚀过程。植酸(IP6)又称环己六醇磷酸脂,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有机磷酸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和根茎内。因其无毒且具有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日用化工等行业。由于植酸根上携带了6个磷酸根,因此植酸钠能与包括Cu2+、Zn2+、Fe2+在内的很多金属离子发生螯合,是一种罕见的多齿金属螯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腐蚀抑制剂在很多金属上表现了较为优异的性能,比如:铜、白铜B30、黄铜、镁锂合金等。本课题采用光谱电化学研究植酸钠对黄铜的缓蚀作用,结合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法(EIS)以及导数循环伏吸法(DCVA),研究缓蚀剂的最佳缓蚀条件,探讨缓蚀机理。本文主要采用电化学和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植酸钠在碱性介质NaOH中的缓蚀作用。采用循环伏安法获得黄铜电极在不同浓度的电化学体系内的CV曲线,结果表明:当在0.10mol·L-1NaOH溶液中添加0.010mol·L-1Na12IP6时对黄铜的缓蚀效果最佳,此时黄铜电极在电势扫描的范围内出现了5个氧化峰和4个还原峰。分别对应于Zn(II)、Cu(I)和Cu(II)的很多可溶和不可溶的氧化产物。当添加缓蚀后,植酸钠与Zn2+在黄铜表面形成一层复杂的配合物,从而对黄铜的进一步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电化学阻抗谱法(EIS)的测试结果相符合。此外恒电势电解条件下的动态UV-vis光谱图表明,在碱性介质中黄铜电解生成了一种新的二价铜离子配合物,这种Cu(II)-O是化学稳定的。进一步在NaOH溶液中,采用CVA方法研究植酸钠对黄铜的缓蚀作用机制。CVA能够原位监测金属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腐蚀产物的形成与转化,这对于了解金属腐蚀过程的机理是非常必要的。结合采用CV和CVA,可以同时测得电势依赖性电流和吸光度,而后者与吸光性物质的特征吸收波长有关。为此采用以黄铜片为工作电极的薄层光谱电化学池,实时监测不同电势下可溶性产物的生成和转化,研究表明,在0.10mol·L-1的NaOH溶液中植酸钠对黄铜的缓蚀效率能达到90%左右;从而为植酸根在黄铜表面与Zn2+、Cu+可形成一层复杂的配合物,进而有效抑制Cu2+的生成提供了直接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基于薄层光谱电化学池的循环伏吸法,对研究含有吸光性离子的金属腐蚀过程来说是一种新颖有效的补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