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模效应是股票的市场收益率与公司规模的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公司规模的衡量标准为股票市值。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检验我国深证 A股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规模效应及规模效应的表现。不管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规模效应”一直在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中存在着争议。规模效应的研究在欧美等股票市场已经比较成熟,在我国也有不少对此的研究,但是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仅20余年,其中中小板建立仅7年,创业板建立仅1年多,存在样本区间短,规模小,数据缺少的研究障碍。不过,无论是对于理论界还是实务界,规模效应的研究都是必要的。对国内股票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关实证研究可以作为判断市场有效性的证据,并为发展资本市场定价理论提供新的思路,为研究公开信息对市场收益率所起的作用提供重要信息,帮助证交所和证券市场管理和监督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指导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获得赢利。 本文首先在第一章讲述相关证券市场的异象,以及各个学派对此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规模效应对“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冲击。然后在第二章回顾国内外规模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章是实证部分,本文首先通过一元回归、多元回归、横截面回归、逐步回归法的配合运用,确定对股票收益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去除了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并检验了残差的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问题,进行了White异方差修正。得到结论,深证 A股市场总体上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 然后分别按照月度、年度、市场类型划分时段进行实证研究。 (一)按照月度将全部样本区间分为12个月,再通过运用投资组合分组法将样本分为5组,计算组合收益率。依据统计特征判断公司规模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11月、12月没有表现出组合收益率随公司规模的增大而降低,4、5、6、8、9、10月表现出组合收益率随公司规模的增大而上升,其他3个月表现出组合收益率随公司规模的增大而降低。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深证 A股市场总体上存在负向规模效应,即以流通市值衡量的公司规模越大,其平均月收益率越高。在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并不存在西方股市的“一月效应”,但是在二月和三月存在负向规模效应。为了控制其他对股票收益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其规模效应,通过横截面回归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2月、6月公司规模对个股收益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4月、9月公司规模对个股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月、8月、10月、12月公司规模对个股收益率的负向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总体上深证A股市场存在着规模效应,但不同月度规模效应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深证A股市场并不存在西方市场的“一月效应”,国内学者提出的“三月效应”存在,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二)按照年度将全部样本区间分为5年,再通过运用投资组合分组法将样本分为5组,计算其组合收益率。依据统计特征判断公司规模与组合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和2007年各组合收益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008年开始至2010年,深圳A股表现出负向的规模效应,即以流通市值为衡量的公司规模越小,其组合收益率越高。这说明,规模效应并不伴随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弱化,反而在2008年到2010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三)考虑到2008年初和2009年初市场状况的变化,推测规模效应可能受市场状况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中,公司规模和股票收益率表现出不同的关系。进了进一步研究我国股票市场规模效应是否受市场状况的影响,以市场状况为依据划分研究区间来进一步考察深证A股市场的规模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除了2006年1月-2008年2月的大牛市并没有显示出规模效应外,研究区间内的其他分段时期都表现出,公司流通市值规模较小的组合平均月收益率高于公司流通市值规模较大的组合收益率,即总体上存在负向的规模效应,即公司流通市值越小,股票收益率越高。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熊市阶段、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牛市和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震荡市阶段,除了熊市中组3的收益率低于组4,其他各组合平均月收益都表现为随公司流通市值的增大而逐组降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熊市阶段降低幅度最大,为25.7%;其次为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牛市,为25.0%;最低为2010年5月-2011年2月震荡市阶段,为20.1%。 为了控制其他对收益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其规模效应,通过横截面回归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看,2008年至2010年存在显著的负向规模效应。这和上述通过组合收益率统计特征和图标的直观考察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实证结果表明:(一)通过考察各个时段股票收益率和流通市值规模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时间阶段性。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期间,基本没有表现出规模效应;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表现出股票收益率与流通市值规模的负相关。(二)样本期内的大多数时段都表现出国外市场普遍存在的、国内前人研究得出的“规模效应”,且为负向。(三)同一市场类型中股票收益率和流通市值规模之间并没有呈现出一致的关系。 考虑到深证综合 A股指数从2005年7月243.00点至2008年1月1667.91点586%的涨幅,其涨跌幅度和另外三个时段有巨大的差异,市场状况和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牛市的市场状况是不同的。本文认为:除了2005年至2008年初的大牛市这一特殊的市场状况外,规模效应在其他波动幅度较为正常的市场状况中是显著存在的,且为负向。 第四章分析上述实证结果的原因。本文认为规模效应在深证 A股市场总体上显著存在的原因可能在如下几方面:股市操纵、流动性效应、兼并重组效应、股价除权填权、经营风险。关于2月份显著的负向规模效应,二月市值效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春节。这和国内外学者已有的推论相符合。关于6月份显著的负向规模效应,可能是因为年初大量信贷资金的滞后影响在六七月对股市收益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关于3月和9月的正向规模效应,3月和9月是大量上市公司公布年报和半年报的公布密集期,大规模公司一般为基本面信息较优的公司,在财务报告发布密集期,市场会掀起对大规模公司的关注和追捧,从而引起其价格上涨超过小盘股。关于于划分市场类型的分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2005年至2008年初的大牛市中,由于市场股价的整体大幅迅速上升(上升幅度达355.60%),资金量大的投资者通过正常投资就可获得高额收益率。并且,由于股价上涨迅速,大量资金被吸引到股票市场,导致资金操纵个股股价的能力减弱。在2008年熊市、2009年的牛市、2010年的震荡市中,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得超额收益率,比在牛市中更倾向于制造人为的股价波动。另外,大牛市之后大量的散户投资者也强化了股市操纵的效果。 第五章陈述政策建议和投资策略。政策建议如下:1、提高投资者理性程度。2、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3、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流入股市。4、提高证券市场信息透明度。投资策略如下:1、侧重选股能力。2、关注宏观经济和政策。3、把握投资者情绪。4、信息获取的重要性。 本文的研究分为五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首先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规模效应是股票市场的异象之一。主要阐述了证券市场异象的概念、分类,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及其对股市异象的解释。然后阐述了规模效应的界定、概念,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规模效应之间的矛盾等。 第二章:规模效应研究综述。包括国内外对规模效应的研究动态的综述和国外对股市规模效应的解释的综述。 第三章:规模效应的实证研究。包括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投资组合分组法和横截面回归法的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实证内容包括:1、确定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因素;股票收益率的多因素影响分析。2采用投资组合分组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按月度和市场类型划分时段的样本区间进行横截面回归检验。最后总结实证结论。 第四章:分析实证结论的原因。 第五章:提出政策建议和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