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古代文献对心的形态位置、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论述,阐述古代文献对冠心病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与情志变化关系的认识,联系当代医家对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要素的理论探讨,结合对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所做的临床观察,参考当代文献综述,初步描述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型与证候要素分布的特征。
方法:(1)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古代文献有关心的条文,通过对相关条文的整理、分析,阐述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型要素理论。(2)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当代医家对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型要素所做的理论探讨及经验总结,以体现后世医家对前人冠心病理论认识的继承和发扬,亦是对冠心病中医临床诊治的原则的示例。(3)通过对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要素的临床观察,初步描述中医病因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征,以进一步指导冠心病的中医临床诊治。(4)运用综述法系统论述冠心病中医证候与证型要素及治则治法的研究进展,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心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主阳气”“主血脉”和“主神志”三方面的作用。心脏如果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和神志的损害。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方面,寒邪是冠心病重要的证型要素。胸痹病位在心,证型特征与寒凝血瘀、气血亏虚有关。气滞、血虚、血瘀、热蕴、痰浊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要素。神志不宁在邪入于血分时尤为明显,神志先病,又可影响心脏的阳气,两者互为因果。(2)当代医家理论探讨结果显示:气虚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内因,痰浊、瘀血、热毒是重要致病因子。冠心病病位在心及心之脉络,并涉及肝、脾、肾,总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常为心、脾、肾之不足,标实常为寒凝、痰浊、瘀血、气滞等阻滞脉络。(3)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要素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较高,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最高,中医病因以情志失调多见,其次为劳累过度、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总体证候要素中以血瘀证最为常见,其次为气虚证、痰湿证、阴虚证、阳虚证、热蕴证、气滞证、血虚证、水饮证,寒凝证则较为少见,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与总体基本一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与总体分布有一定差异。
结论:(1)古代文献已对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型要素作出了详细的论述。(2)当代医家基于古代有关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型要素的理论探讨,结合临床进行了系统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当代医家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扬。(3)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要素的临床观察可以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但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