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哲学观探微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冯友兰的哲学体系中,哲学观是一个重要的、非常突出的部分,要理解冯友兰的哲学,必须先抓住其哲学观思想的精髓,其中较为明晰地表达了三个方面的哲学观思想。其一他求学于西方在借鉴了西方逻辑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哲学是思辨反思之学,认为哲学就是极高明之学问;其二他在贞元之际,思考在国难当头的中国,出路到底在哪里?吸取中国哲学文化精神的精髓,提出了哲学就是求好求幸福的学问,哲学就是道中庸之学问;其三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留在大陆,接受马列主义信仰的洗礼,从理论与实践的再审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回归早年有个性的哲学观立场,提出了哲学乃人学,从而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统一,哲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人”。“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和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哲学素来追求的理想人格特征。冯友兰将它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确定为其人生哲学的思想特质。本文分为三章来论述冯友兰的哲学观:第一章讲冯友兰以“极高明”为标准的哲学观的构建,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即哲学是反思之学,是对思想的纯思,就是从思辩的性质特征来说,反思之反思,辩论与智慧。而思的方法正是借鉴西方实证主义研究的逻辑方法即“正的方法”,这就是高明之极。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庄哲学是“极高明”的代表,以及讲了在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中确立自身的哲学观。第二章通过讲冯友兰以“道中庸”为标准的哲学观的构建,认为哲学是求好求幸福的学问,是求人生的理想与幸福,这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出发,哲学的功用在于不能给人具体的知识,但可以提高人的境界和修养,过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生活,不离日用常行内,而求好的过程是求觉解的不断探索,“正的方法”向“负的方法”的转换,这就是中庸之极。在中国哲学史上汉儒哲学是“道中庸”的代表,以及讲了在科学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中确立自身的哲学观。第三章讲极高明与道中庸的完美结合,认为哲学乃人学,哲学的落脚点在“人”,冯友兰把高明与中庸统一起来,运用“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相结合,最终落实在人上,通过两者的结合就能得到毫无经验内容的既“空”且“灵”的境界,使人进入“天地境界”,达到冯友兰哲学最完美的体现——新理学之本体“理”,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统一。以及对“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传统与现代诠释,由此而引发出的对于生活的情趣和人生意义的寻求和追问。
其他文献
A new method for analysis of trace mercury in water samples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econcentration/separation using dithizone-modified nano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solid TiO2 directly to solid metal is a ptomising altative to the current Kroll process. The present work is aimed at studying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中国著名美学家、诗人,与同时代的朱光潜被合称为“美学的双峰”。宗先生的思想对美学、中西文化比较、文艺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宗先生为中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洛阳至月山数字共线电路是在 15 5Mb/s传输接入网下开通的。现将开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介绍如下。1.数字共线电路接通调度分配器后 ,分机侧电平下降 8~ 10dB ,声音失真
优秀组织奖(10个):  江苏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委宣传部  河北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委宣传部  北京市委宣传部  海南省委宣传部  中直机关工委宣传部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  总政宣传部宣传局  一等奖(5名,每人奖金10000元):  韩志强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   何雄开 中南电力设计院  陈超驻 河北省张家口市某部队  徐定娥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  张传
In this study two types of TiN films were prepared, one using the filtered cathodic arc plasma (FC AP) technique with an in-plane S filier, and the other using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性范畴。需要是人的本性的体现,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因此,人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在胡塞尔的著作中,翻译为中文的“洞见”的die Einsicht一词,是阳性名词,其动词为einsehen,表示一种与“看”有着紧密联系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所指的看的程度也不相同。“洞见”
企业文化理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效应。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企业文化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