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何准确定性轻微暴力致死行为是目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此类案件争议焦点聚焦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分上。轻微暴力致死案件一般由陌生人、家庭、邻里之间的琐事引起,双方当事人由单纯口角纠纷逐渐升级为肢体冲突,因存在最终造成一方死亡的严重后果。我国刑法对于轻微暴力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具体案件中如何判断因果关系和被告人主观方面也存在着理论分歧,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对被害人属于特殊体质的范畴见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准确定性轻微暴力致死行为是目前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此类案件争议焦点聚焦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分上。轻微暴力致死案件一般由陌生人、家庭、邻里之间的琐事引起,双方当事人由单纯口角纠纷逐渐升级为肢体冲突,因存在最终造成一方死亡的严重后果。我国刑法对于轻微暴力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具体案件中如何判断因果关系和被告人主观方面也存在着理论分歧,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对被害人属于特殊体质的范畴见解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影响着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认定。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对“轻微”和“暴力”内涵进行分析,对本文讨论的轻微暴力行为做一个明确的定性:轻微暴力是不包含无形的精神强制力与语言暴力的有形物理强制力。其次,通过分析搜集到的89份轻微暴力致死刑事案例,归纳总结轻微暴力致死案件的特征以及司法实务展现出的问题,由于案发前被害人就具有特殊体质,因此本文认为特殊体质不属于介入因素,将其独立出来与介入因素类分别讨论。轻微暴力致死案件定性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轻微暴力行为与故意伤害行为界限不明确,如何判断因果关系存在理论分歧以及对行为人主观方面判断标准不一致。第二章主要对特殊体质类轻微暴力致死案件进行定性分析。首先明确何为特殊体质:一是身体客观存在的,可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检测出来的疾病;二是可通过被害人体表特征观察出的特殊体质,如孕妇、醉酒者等。本文认为判断特殊体质的标准应该以被害人年龄段平均体质为标准,而不是依据健康人标准进行判断,不将老年人一致认为是特殊体质者。其次主张借鉴客观归责理论指导特殊体质类轻微暴力致死案件,此类案件又分为一因一果与多因一果两大类,行为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小由行为对结果的原因力大小决定。对于特别认知者,本文倾向采取与角色关联标准,在行为人知识角色之外不对行为人的认知能力做特别要求。第三章主要对介入因素类轻微暴力致死案件进行定性分析。同样采取归因-归责的思路,从客观判断到主观认定。先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到可以切断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对被害人、第三人以及行为人三种介入因素分类型讨论,为司法实务处理标准提供建议。
其他文献
在经历了“陆勇案”和“长春长生疫苗案”之后,社会对于药品类犯罪的关注度达到顶峰,刑法学界也就“假药”的认定标准展开激烈讨论。为回应实践需要,《药品管理法》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分别就行政法与刑法中的假劣药范围进行了立法调整,整体趋向于将形式假劣药排除在外,以药品疗效作为唯一实质认定标准。遗憾的是本次立法修改仅起到与行政法中形式假药解绑的作用,却并未指明刑法中“假药”认定标准的具体路径。空白罪状的
家庭暴力行为催生了“家暴反杀”行为,但与家庭暴力不同的是,“家暴反杀”行为实质上是受暴者的意志自由被压缩到极致时的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在司法实践审判中通常都直接越过定罪阶段直接进入量刑阶段予以考虑并重刑处理。这种做法虽广泛适用,但如果作为社会公正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仍采取此种保护态度就会使得刑法在反家暴过程中的功能设置大打折扣,同时也违背了刑法保护人民的根本目的。而理论上对其犯罪性阻却的途径大多都是
担保贷款双重欺骗行为是指行为人先以欺骗的手段获取担保,然后又通过此担保来欺骗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取其贷款的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担保贷款双重欺骗行为亦呈现多发趋势,而这类案件又属于比较典型的刑民交叉案件,从而导致此种行为愈发受到关注。但无论是司法判决,还是学理探讨,依然没有对此种行为在刑法上的定性得出相对合理且较为一致的结论。在对担保贷款双重欺骗行为的刑事判决进行分析后不难发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犯罪行为层出不穷。为有效应对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有必要总结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定性的争议所在,进一步厘清不同罪名适用的具体情境,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首先,本文拟从是否侵害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将虚假信息限定为侵害社会秩序法益的类型;其次,再根据虚假信息类型是否有刑法的明确规定,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有刑法明确界定的虚假信息类型(特定虚假信息
加密货币作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个典型产物,在近年来已经不仅限于由少数技术极客开发与投资,由于加密货币具有暴涨暴跌的特性,在我国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参与其中,加密货币的国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也对于我国监管机构打击利用加密货币洗钱的反洗钱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过去传统的洗钱手段对比,利用加密货币洗钱不再需要客户在银行与柜台工作人员当面完成转账,资金划转更加快捷方便,因其匿名性导致识别交易相对方的身份变
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树立起强大的风险意识和管控意识,为了从源头上减少自己的不良资产率,银行开始在信贷领域严格控制贷款数额并普遍推行担保贷款来保障资金安全。推行担保贷款不仅能够拓宽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债权的路径从而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也能够让借款人通过提供担保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促进社会资金流通和经济发展。新型金融犯罪往往伴随新型金融模式应运而生,金融犯罪人通过虚构资产或者伪造材料的方法欺骗担保
刑法学界普遍认为,有效的被害人承诺具有阻却犯罪成立的效力,承诺的真实自愿是被害人承诺有效的重要条件之一。被害人受骗承诺是否有效、在何种条件下有效,始终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首先对被害人承诺与被害人受骗承诺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明确在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下,无需将承诺区分为“合意”和“承诺”,得有效承诺的行为因不具有法益侵害性而不属于危害行为。有效的被害人承诺要求出于被害人真实自由的意志,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根基稳固的大企业,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着正规金融资金供给难的问题,使其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市场寻求社会闲置资金的进入,而民间闲置资金也在寻求获利途径,二者通过民间融资行为各取所需。近些年来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受理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案件数量迅速上升,从案件涉及面和涉及金额来看,提升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打击力度势在必行,但同时也
刑事合规是企业合规在刑事法领域的具化表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刑事合规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成为预防企业犯罪的主要措施。无论是承认企业法人犯罪的英美法系国家,抑或是不认可企业法人犯罪主体资格的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无不积极探索如何在国家刑事层面上以刑事责任的有无、轻重来激励企业合规建设。国际合规发展趋势的外部推动之余,国内企业犯罪治理的相对疲软也呼吁新的规制手段入场。刑事合规的具体内涵,可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