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理论研究及其鉴定过程初探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bss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迹鉴定,是一门旨在解决存疑文书上的文字是否是当事人所写或存疑文字是何人所写的,属于司法鉴定领域内物证技术范畴下的科学鉴定项目。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作为一种新兴的笔迹鉴定项目,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看,在现如今国内理论研究都尚且匮乏,且在实践操作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都急需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从中国国内的发展历史来看,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在司法鉴定学科中是一门由于司法活动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学科。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其实质就是谈论如何在实际的鉴定中解决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于司法鉴定学科知识领域的扩充和实践领域的完善,更是对我国司法活动的技术支持。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客观上就是通过对电子捕获式签名进行鉴定以满足司法活动的需求的一种鉴定门类。要彻底的掌握这种新兴的笔迹鉴定的种类,其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掌握,一个是理论知识,另一个就是实践操作。相应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目标,就是为司法活动中案件争议点的解决提供客观且科学的意见。本文从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案例的探讨、实验的设计和总结几种研究方法出发,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理论分析开始,加之以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和总结,以期获得对该种新兴的签名笔迹鉴定较为完备的认知。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结果、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本文的导言部分,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的界定,随后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及意义,进行了国内外的文献综述并阐述了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罗列了本文的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点。笔者研究发现,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名称界定和概念界定在国内的学界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开宗明义,定义先行,只有在明晰了这种新兴的笔迹鉴定的内涵概念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下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在当今的司法鉴定学界甚至于法学界,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共识已然达成,那就是这一新兴签名笔迹急需大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存的研究成果已难以满足司法活动的需求,故需要从理论是实践两个方面深入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展开研究,以期实现司法鉴定对司法活动的持续支持。在理解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过程中,关键点在于对其进行准确且清晰的定义。故笔者认为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指的就是有书写能力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通过具有数据采集功能的书写载体所书写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能反映其本人特有的书写动作习惯,且能够被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标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痕迹。本文的第一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理论概述。在本部分中,笔者将会从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下定义为出发点,进一步比较其和传统意义上的笔迹鉴定的异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概述。主要的论述点有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与司法活动的关系。其中的重点是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只有在明确了这种新兴的签名笔迹的形成原理后才能为后续进一步的探讨其实验与检验奠定扎实的基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是司法实践、侦查学活动等与法律相关的诉讼活动中泳衣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的技术性、科学性的调查方式,同时,其也是司法鉴定学科中、物证技术领域内、文书检验相关的专业型鉴定项目。多年以来,国外以及中国国内的各类经典学术著作和理论文章,都已经对笔迹鉴定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相当充分的阐述;同时,针对于笔迹鉴定实践的不同实际情况,如各类伪装笔迹的鉴定、左手伪装、随意伪装、自我临摹等,司法鉴定人也在不断的逐步摸索和探求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系统、具备相当可检验性的鉴定方法和理论体系。尽管对于传统笔迹鉴定的理论体系已近乎于完全,而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的理论研究却显有涉及。故笔者认为,对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的理论研究应从有关于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内涵和外延展开,明确分析其理论含义的基本范围边界,以期为其进一步的鉴定做出充分的理论准备。本文的第二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证研究。在本部分中,在确定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目标,如其可检验性与摹仿成分以及寻找相关规律的目标之后,展开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实验研究,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出发真实探寻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整个流程。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基于其有理有据,所以说本章的实验实则是科学研究进程中对于“据”的研究。不论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所展开的鉴定,还是对单纯的电子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其对于鉴定人员的要求都是复合型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条道路”,即鉴定人员不仅仅需要熟知笔迹形态学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对分析、整理电子数据有所掌握。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特殊性和新兴性,其需要的更是复合型的鉴定人才。同时的,复合型的鉴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具备能够在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进行分析和检验后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鉴定结果的人。其实,鉴定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性意见,更需要根据客观事实来总结得出主观意见的能力,如单纯的对比书写的时间、速度和力度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根据以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各项指标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以期达成司法鉴定“证伪”的科学目标。本文的第三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结果。在本部分中,主要讨论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的发现、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发现的相应解释以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与传统的签名笔迹特征的比较。本章主要注重汇总和分析上一章节中实验部分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的探讨,故本章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分析问题,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实验过程中所客观可得的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以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本文的第四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经验总结。在本部分中,主要论述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中所存在的方法论以及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质量管理。笔迹鉴定质量管理是每个司法鉴定机构和每个专业的司法鉴定人员所必须引起重视的环节。正因为司法鉴定与司法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司法鉴定为司法活动中的事实认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所以说,把好质量监控这一关特别是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可以在保证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蓬勃发展的同时,遵循一定的规矩,从而使其发展道路更为稳定和通畅。本文的第五章,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未来与展望。在本部分中,主要对外部书写条件变化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伪装手段对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特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诸如书写工具变化的影响、书写姿势变化的影响以及左手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随意伪装对笔迹特征的影响。对于新兴的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研究,不应该只拘泥于当下现有的科技水平和分析能力,而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一鉴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点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期。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过程,正因为其新颖性,故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部分。本文的论述,尝试从实践和理论同时出发以期对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鉴定的冰山一角展开探索。由于笔者的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这一庞大的课题还未能进行深入的挖掘,望学界将电子捕获式签名笔迹的鉴定这一问题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从理论的提升为出发点,更好的指导司法鉴定实践。
其他文献
文中以武汉市港口为例,具体分析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性,以及对武汉市港口物流和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的建议。
<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高校用于基建项目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仅全国新建的50多所大学城,建设资金已超过2500亿之多。大规模工程建设和大额资金的投入,给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饮食习惯相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的摄取量大大增加,这一改变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增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早
目的探讨单一Boyd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经尺骨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8-05诊治的10例经尺骨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采用单一Boyd入路(切
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心肌缺血缺氧、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产生机理为氧供/需失衡、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钙超载、血液流变学异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市教研室统一开展了“各学科教研员上课周”活动。要求所有45周岁以下教研员每人上一节公开课,邀请市教育局领导、辖市区教研员及中小学教师前来
高校后勤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水电管理工作是高校后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既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又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既要求安全供应水电,又要求经济运行。管理的目的
转化医学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是将预测、预防、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等作为临床医学发展方向。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是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科学家预言,ncRN
福建省是我国渔业大省,其渔业产值、水产品养殖量和捕捞量均位于全国前列,但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紧张、水产养殖布局不合理、渔业养殖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严重,探讨福建省县域渔
在已知一个调和函数时,用一种新的方法,求另一个调和函数,从而构成一个解析函数.新方法主要对未知函数的全微分进行分解,并通过积分来得到未知函数.给出了新方法的应用.新方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