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易代之际,产生了清遗民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长期以来,清遗民都被视为落后、保守、抱残守缺的人物,背负着历史的“污名”。其实,清遗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政治观念与文化观念并非“反动”或“落后”所能概括。他们身处时代变革之中,本身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与历代遗民相比,清遗民在遗民立场、文化取向、民族观念、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上都有着新的特性。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清遗民书写通过想象与虚构,呈现出丰富的内涵。绪论部分通过讨论清遗民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价值取向、意义寻求,具体说明研究对象的特性和丰富性,分析清遗民的历史背景与问题情境,阐明选题缘由;界定研究对象;评述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一章总体分析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清遗民形象类型。民初纷繁复杂的社会空间使得清遗民的政治、文化取向有了更为复杂的内涵,清遗民的基本属性大致可归结为政治与文化属性。政治遗民是旧王朝的守墓人,他们主动参与复辟活动,对清王朝怀着强烈的政治认同。文化遗民是旧文化的守望者,他们看着传统文化的大厦崩塌,无可奈何,出于对传统文化与社会秩序的眷恋而维护传承中华文化精神。遗少通常都是血缘、家世、交际圈、诗学宗尚或文化旨趣与遗老相关者,经由残存的童年记忆或与遗老的接触而想象清朝,并由此而表现出若干与“遗老”相同的特质,从而被社会赋予“遗少”之名,他们是遗民历史的终结者。第二章论述清遗民的身份认同。清遗民面临新旧文化剧烈冲突的环境,其固有的生存方式受到了严重威胁,“我是谁”这种生存意义的问题日趋紧张化。在辛亥鼎革的情势下,对“我是谁”的追问驱动着清遗民不断通过各种策略表达认同。新时期小说中清遗民的身份认同有两个层面,在自我认同的层级中,他们通过重视规矩礼仪、怀念旧朝象征物等方式构筑遗民的共同想象,通过对遗民历史经验的寻求烘托遗民身份;在社会认同的层面,清遗民不仕新朝,表现出对清朝的孤忠劲节,他们十分重视节义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力量,这关乎清遗民在他人眼中的身份定位。第三章研究作家对清遗民的想象性书写,以及在书写背后的“在场”意识。作家对清遗民形象建构是一个文学想象的过程,以现代性眼光观照清遗民群体,在清遗民书写中实现与传统的对话,体现出作家深刻的历史关怀与现实社会责任感。作家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从清遗民的个体经验出发,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历史变迁中清遗民的心灵挣扎与精神困惑,写出了历史的“褶皱”与人性的沟壑,这也是清遗民书写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