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遗民相关论文
民国时期,清遗民群体由于政治和思想的守旧而长期被忽略,但其戏曲创作与近代戏曲发展相始终,通过研究清遗民的戏曲创作,也可一窥近......
清末民初易代之际,产生了清遗民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长期以来,清遗民都被视为落后、保守、抱残守缺的人物,背负着历史的......
张其淦(1859-1946),广东东莞人、晚清官员.辛亥鼎革后隐居上海,专心著述.张氏作为清遗民,其经学思想特重“礼”,而《洪范微》一书,......
辛亥鼎革以后,士大夫们面临着人生出处的艰难选择。在“忠清”与“出仕民国”的立场背后,体现为“清遗民”出处选择的多元性,也透露出......
超社、逸社是清末民初两个重要的遗民诗社,由私交甚好的一批士大夫组成。这两个诗社在上海的文学活动持续了三年多时间,他们通过频......
清末遗民是历史上特殊的群体,文章从沈曾植的遗民词着手,分析了遗民的感情和生活状态,从而可以了解清遗民,以及作为清遗民代表的沈......
同光体词人群体的形成得益于亲缘、地缘、学缘、业缘、宦缘等五种缘分的交织,清遗民群体寓居沪上组织诗词唱和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
民国上海遗民出于对遗民身份的坚守,有意识地通过私家园林以及经营性园林,将传统遗民的生活环境场景化,从而得以在上海这一繁华的......
前现代文学中的故乡书写在书写风貌及抒情指向上相沿成习,很少变化。与之不同,清民鼎革,大量清遗民“有乡而归不得”,流聚上海等租......
身份认同是人与其所属社会联系的纽带,在民初的社会转型之际,清遗民群体却产生了认同的紊乱。台湾学者林志宏指出,辛亥政变是一场"......
1914年,袁世凯设清史馆,聘赵尔巽为馆长,又广召耆儒,共襄此举。众多前清遗民应诏而来,"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在《清史稿》的著......
治统和道统是士大夫社会角色和思想世界中的核心范畴,也为清遗民的关怀所在.沈曾植采取坚决的遗民立场,将旧治统与旧道统对应,参与......
每逢朝代更迭之际,总有士人因心怀惓惓故国之思而不与新朝合作,他们即为遗民。清遗民身处近代社会变迁语境之下,其生存空间与历代......
晚清遗民魏元旷,以治学广博、著述丰富而在遗民群体中有较大名气。就史学领域而言,魏氏在方志与历史笔记等方面皆有专门著述,如《......
《晚晴簃诗汇》在性质上居于官修、私修之间,其征诗、选诗的过程与旨趣都与此相关。当时,除各地省政府统一呈书与个人主动献诗之外......
由近人徐世昌总其事的《晚晴簃诗汇》是规模宏大的清代诗歌选集,其编纂成员颇为繁杂,目前学术界考定的成员并不完整,现重新考证出......
清遗民的诗学和诗歌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助于重新认识清遗民现象。中国古典诗学的成规对诗人的自我表达有着牵引或制约作用,因......
清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书法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书法道统。《鼎脔》乃中国第一份研究金石书画之报刊,其编者、作者多有着......
翁斌孙是常熟翁氏家族在晚清的最后一位大吏,在辛亥后避居天津,以遗老自命。在翁斌孙的遗老生活中,他一方面守旧,秉持着传统士人的......
清遗民研究萌芽于20世纪60、70时年代,该阶段学界多以"遗老遗少"作为这一群体称谓,并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史观作为研究范式,研究内容......
陈曾寿是同光体后期的代表诗人。清亡后他不仕民国,成为清遗民。他的诗学成就甚高,一度与陈三立、陈宝琛等人相提并论,却因其政治......
文章以林葆恒所辑《林文直公登岱图》一书讨论民初的清遗民如何借助图像和诗词以表达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想像。第一部分讨论遗民......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遗老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
“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
清遗民剧作家庄清逸与尚小云合作呈现于舞台的京剧《摩登伽女》,是尚小云演艺生涯的早期代表作、里程碑,曾经轰动四方。当时观众无......
华世奎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天津著名的书家。他出身名门,自幼受家学影响,习书甚勤,上至榜书,下至蝇头小楷,无不临习,而尤以擅长颜楷著......
本文聚焦于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陈三立、郑孝胥等清遗民对自身心态与民国上海的文学书写。清遗民对遗逸传统的继承以及此传统......
历史上的遗民,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明遗民,而相比之下,清遗民显得过于平淡。清遗民在民初上海租界中的聚集空间可以视为一种福柯所......
民国取代满清之后,隐居不仕是大部分清遗民采取的一种生存方式。然而这些隐居不仕之清遗民的生存状态又不尽相同:他们或以著述修纂......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批前清士子避居于上海租界,先后成立了超社和逸社。本文即是一篇关于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的专题研究论文。引言部......
清遗民是民初社会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观念表现出复杂性。就对共和民国的认知而言,大致有两种:一是易代前后,对共和民国的认......
与此前历代遗民相比,清遗民研究蕴涵更丰富的内涵,但却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新思潮的......
清末民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时期,新旧交替,中西撞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传统文化也历尽劫波。“同光体”是清末民初诗坛影......
本文考察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通过对遗老"生计"与"交接"的考......
<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与过去的改朝换代一样,清王朝的覆灭催生了一大批遗民,也就是民国时期新文学阵营通常所谓的清遗老。就......
民国时期,在上海租界生活的华人中,有一类身份特殊的群体,即清遗民。出于对清王朝的忠诚以及对民国新政权的否定,避免现实生存环境......
近年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角、理论方法被研究者引入清遗民相关研究中,对清遗民研究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文化史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