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采用激光散斑成像(LSI)技术对微血管管径和流速进行测量,以建立在体、实时、无创的方法监测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V-PDT)术中、术后的微血管生物学响应情况,为V-PDT的微血管损伤效应研究及疗效评价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方法。方法(1)利用显微LSI获取大鼠隐动脉和兔耳微血管的管径数据并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和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利用显微LSI获取小鼠皮窗(WCM)的流速数据,比较微动静脉及不同管径血管的流速差异;利用大视场LSI获取鲜红斑痣(PWS)病变的流速数据,并与正常皮肤对比。(2)利用显微LSI对V-PDT组和对照组(单纯光敏剂注射、单纯激光照射)WCM的微血管管径和流速进行在体实时检测,分析V-PDT对分支状血管的损伤效应;利用显微LSI对WCM中49根微血管进行检测,计算灌注率并分析不同灌注率的微血管封闭时所需的V-PDT剂量。(3)利用大视场LSI对17名鲜红斑痣(PWS)患者共26个治疗区进行V-PDT术中的流速监测,术后3-6个月由临床医师判定疗效,研究和分析术中治疗区的流速变化与疗效的关系。(4)利用大视场LSI对V-PDT术前和随访时17名PWS患者共40个治疗区进行流速检测,分析随访时治疗区的流速改变与疗效的关系。结果(1)显微LSI所测大鼠隐动脉、兔耳微血管管径与OCT、病理切片一致;显微LSI检测WCM的微动脉流速大于微静脉,流速随管径减小而降低;大视场LSI检测PWS病变的流速大于正常皮肤。(2)V-PDT处理过程中,WCM的微血管管径减小、流速降低,部分微血管完全封闭;灌注率与微血管封闭所需的V-PDT剂量正相关(r=0.89, P<0.01),灌注率越小,微血管封闭所需的V-PDT剂量越小。(3)V-PDT术后即刻,26个PWS治疗区的流速均值低于术前(1161±381vs1329±475PU,P<0.01),术中治疗区的流速变化与疗效正相关(r=0.77,P<0.01)。(4)V-PDT术后随访时,40个PWS治疗区的流速均值低于术前(1282±460vs1421±463PU,P<0.01),随访时治疗区的流速改变与疗效正相关(r=0.73,P<0.01)。结论(1)显微LSI可对微血管进行清晰成像并获取管径、流速数据;显微LSI可区分微动静脉流速差异;显微LSI管径测量准确、可靠;大视场LSI可在体检测PWS病变的流速,并可区分PWS与正常皮肤的流速差异。(2)显微LSI可在体、实时监测V-PDT过程中分支状微血管管径、流速的动态变化;灌注率可反映V-PDT对微血管作用的敏感性,灌注率越小,V-PDT越容易致其封闭。(3)大视场LSI可对V-PDT术中PWS病变进行在体、实时、无创成像,并得到空间、时间上的流速信息;V-PDT术中PWS治疗区的流速变化可反映V-PDT的作用效果。(4)V-PDT术后随访时,PWS治疗区的流速下降率可作为疗效评价的一种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