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白之《牡丹亭》唱词英译美的再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亭》,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最著名的传奇,以其文字之优美绚丽,声腔之动人心弦,至情之超越生死,为昆曲史上的一朵奇葩。《牡丹亭》剧本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传世之作。汤显祖以其绝世才情创造出了剧本中文采斐然的语言,大凡读过《牡丹亭》的人无不称道其语言的瑰丽。尤其是剧本中芬芳馥郁,自然流畅的唱词(亦可称为曲文),属于诗歌的范畴,极富情趣,是极美的文学语言。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白之教授的《牡丹亭》唱词英译中美的再现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美学对译学的意义。从美学的角度而言,翻译是对原作美学价值的再现。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笔者认为,运用美学理论来探索文学翻译,意义深远。尤其对于《牡丹亭》唱词这一极美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翻译美学提供了合适的视角,因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原文中的美通过哪些审美品质表现出来,译者如何展现原文中审美品质,使译入语读者充分感受唱词中的美,为本文的研究目标。简而言之,寻找原文的美,挖掘出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作者借鉴翻译美学中的精义,从声音、句式这一审美形式系统和意境这一审美非形式系统对《牡丹亭》唱词的美及其英译文中美的再现进行研究。本文对《牡丹亭》的唱词及其译文进行了具体的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白之教授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美。他尽管不能使译文具有同原文等同的音美效果,但其通过补偿方法的努力可使译文表现出一定的音韵美感。同样,唱词的句式美也得到再现。另外,白之教授主要采取保留审美意象并进行直译的方法来再现唱词中人美、景美、情美的意境,这对于译文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无疑具有较大帮助。整体而言,白之教授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目的语读者带到原作前,来领略这一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美,这一策略被证明是成功的。通过对《牡丹亭》剧本中英译唱词的研究,本文旨在展现《牡丹亭》唱词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中我们沉醉、欣喜。文学翻译并非仅仅传达其意义,译者须结合本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尽量传递原作的美学元素,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审美价值。同时,希望本文能引起译学界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学英译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
其他文献
在中国社会中,特别是在城市中,30年计划生育政策使城市中大多数家庭都形成了独生子女的生育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使其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应激状态。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表现出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及其相互连接、累积增进的态势。城市,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于一体的载体,一个市民生活最密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e Jung,1875-1961)是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他不仅在自己的一生中坚持实践自己的理论,还深入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
从木霉污染的食用菌菌筒和子实体中分离纯化了49株木霉菌株。采用形态学方法以及ITS/5.8S测序分析,对这些木霉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中国福建、浙江等省食用菌栽培相关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时代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
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的不稳定性因素也不断增加,家庭破裂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离异家庭的不断增加,离异家庭子女队伍也在不断
网络购物信任的研究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研究从传统信任定义和维度出发,实证考察大
素质教育是一项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改革,它大大地激发了人们思考开发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热情。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作为中学综合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己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