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对其进行评价应该而且必须按照学校的性质、功能、学科(专业)等层次分级建立评价理论、方法及方案。专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组成单元,其结构、办学水平以及规模效益等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各个方面,建立系统的大学专业评价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竞争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是高校实施改革政策和管理的基础。 高校竞争是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实际上,高校竞争力如企业竞争力一样属于机构竞争力中的一种类型,但由于高校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高校竞争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特点,它区别于企业而间接地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竞争产品主要为学术和毕业生。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高校竞争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信息,将高校竞争提升到一个理论层次并为竞争有效的开展提供依据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从内涵至外延给出了高校竞争力的定位:从内涵的角度来讲,高校竞争力包括学术性、系统性以及产品的特殊性;从外延角度来讲包括了内部优势、内部弱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个方面的诸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则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统一;其竞争优势分为外部优势和内部优势,外部优势主要有地域优势(高校所处地域的经济发达程度、生源情况、地方特色行业需求、政府等其他机构资助以及政策上的优势、竞争对手的多寡等),内部优势主要有竞争实力(教学质量、学科特色、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硕士点、师资队伍、校舍设施、体制优势等);高校竞争开展的方面主要有教学质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专业水平和专业社会知名度、就业率、供需比、平均起薪、科研环境、科研人员、科技转化效率、社会效益、社会声誉等。总体来讲,高校竞争力是指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校组织对知识价值进行发掘与应用的能力。 高校竞争力与大学专业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专业评价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提升高校竞争力又是专业评价的目的。专业评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主要是不同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大学专业的人员、管理、条件、绩效等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大学专业评价按目标分为3种,按评价主体有7种类型。它对高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高要求的同时改善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自主权限、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等;同时,还能够提升服务质量。 大学专业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大学专业评价信息资源利用方法研究、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方法、数量化方法、非数量化方法以及大学专业评价的组织与实施。其中,大学专业评价的信息资源利用方法可以实现对评价信息和数据实施的充分挖掘;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渗透到评价中的具体思想:数量化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是对专业科研水平进行测度以及指标权重进行测算的方法;非数量化方法中的等级法是评价思路;自组织理论是高校专业评价的经典方法。 基于评价的目的不同,大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文章表列了为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的大学专业分类指标体系(表4一2)、为调控高校专业设置的专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表4一3)、为政府投入提供依据的专业规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4一4)以及为引导社会的投入和生源的流向所进行的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4一5)。指标选择了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非重复指标;权重方面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专家打分的方法,因此,采用了以主、客观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并依据层次分析法的规则编写了实现程序,以求测算的简易性和准确性。 文章总体的结构框架为从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实例的系统逻辑来展开,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从理论角度论述了高校竞争力、大学专业评价以及二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为大学专业评价的定位打下了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关于大学专业评价所要用到的主要方法并举例说明:第四章在论述指标和测算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表列了4项大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文章的写作意图主要是通过系统阐述大学专业评价体系并利用其指标体系对提升高校竞争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核心内容为各项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大学专业分类评价体系研究;在实证部分中,也利用了此项指标体系对武汉大学所有专业的各项指标实现了测度,得出评价结果,为优化专业结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是武汉大学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学科专业评价与调整对策研究”(武大教字[2003]1 93号)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