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硒化物/MXene双功能催化剂的电子结构调控及锂硫电池性能和催化机理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chen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动汽车和现代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对二次化学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环境友好性、使用成本、稳定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锂硫电池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高(1675 m Ah/g)和能量密度(2600 Wh/kg),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前景的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可充电池之一。但是,活性物质硫与放电终产物Li2S导电性差,严重阻碍了氧化还原过程中电子/离子的传输,此外,由于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导致大量的中间产物多硫化锂(Li PSs)溶解于电解液中,在浓度梯度的影响下产生穿梭效应,这导致了大量的活性物质流失,且穿梭到负极的多硫化锂与锂金属继续反应并沉积在其表面,从而使得金属锂负极钝化,以上情况在贫电解液、高硫载量、厚电极中会变得更加严重。本论文中利用相位工程与掺杂工程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导电、丰富活性位点、强吸附能力的过渡金属硒化物/MXene基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加快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离子传输,更重要的是能够吸附并催化多硫化锂快速的向Li2S转换,同时也能降低Li2S的分解势垒,反向催化Li2S向多硫化锂甚至S8分子进行转换,说明催化剂的使用促进了锂硫电池的双向氧化还原动力学,从而使得硫正极在高硫载量、贫电解液条件下依然保持高效的硫利用率,有效地提升了锂硫电池的质量比容量与面容量。通过系统的热力学、动力学实验与DFT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从原子水平与电子结构方面诠释了硫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旨在为锂硫催化剂设计及机理方面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一步溶剂热反应在MXene纳米片上原位生长少层1T-Mo Se2(1T-Mo Se2/MXene)作为双向导电催化剂。实验和DFT理论分析表明,相比于单一的MXene和1T-Mo Se2催化剂,1T-Mo Se2/MXene具有高的电子导电性、较强的吸附能力和丰富的活性位点,不仅对多硫化锂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催化转化能力,且对Li2S的均匀沉积和快速分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达到多硫化锂的吸附-催化转化-成核之间的一个平衡,从而有效的抑制Li PSs在高硫载量中的穿梭行为。得益于双导电的双向催化剂1T-Mo Se2/MXene具有增强的双向硫氧化还原动力学和吸附能力,S/1T-Mo Se2/MXene具有6.9 m Ah cm-2的高初始面容量,2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73.1%。因此,本工作为双功能导电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加速Li PSs的催化转化,从而提升高硫面载量下Li-S电池的电化学性能。(2)通过阳离子掺杂策略来定制Mo Se2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活性并将其原位生长在MXene导电衬底上,从而获得Co-Mo Se2/MXene双功能催化剂。结合高密度硫结构的巧妙设计,制备的高密度S/Co-Mo Se2/MXene硫正极具有1454 m Ah g-1的高可逆比容量,在常规电解液中实现3659 Wh L-1的超高体积能量密度,在0.1 C电流密度和3.5μL mgs-1的极贫电解液下具有~8.0 m Ah cm-2的高面容量。实验和DFT理论结果表明,Co元素会导致Mo Se2晶格的无序度和缺陷增加,从而为硫物种的催化转化提供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并促使Mo 3d向费米能级移动,从而增强其固有的电子电导率。即使在致密的高硫载量正极材料中也能够实现快速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和Li2S均匀的成核。这项深入的工作为构建贫电解液条件下的高体积能量密度、高面容量锂硫电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策略。(3)从原子水平与电子结构方面系统地研究金属阳离子(M=Co、V、Mo、Ni、Zn、Cu)掺杂WSe2对其催化活性和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系统的热力学、动力学实验与DFT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证明了如下结果:金属阳离子掺杂WSe2对多硫化锂的吸附能大小取决于与多硫离子之间的电荷转移量,多硫化锂与催化剂之间的电荷转移越多,催化剂对多硫化锂的吸附能力越强,吸附能大小顺序为:V-WSe2>Co-WSe2>Mo-WSe2>Zn-WSe2>Ni-WSe2>Cu-WSe2>WSe2。更重要的是,发现Li2S的分解势垒与掺杂金属阳离子的电子亲和势和离子半径之比呈正相关关系。Li2S的分解势垒大小顺序为:V-WSe2<Co-WSe2<Mo-WSe2<Zn-WSe2<Ni-WSe2<Cu-WSe2<WSe2。此外,还发现随着掺杂离子的电子亲和势与离子半径之比的降低,阳离子掺杂的WSe2表面上Li2S的Li-S键长增长,更容易分解成Li S和Li。基于以上分析,S/V-WSe2/MXene正极在5μL mgs-1的贫电解液和6 mg cm-2的高硫载量下,其面容量可达4.69 m Ah cm-2,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为62.0%。该设计原则为优化金属阳离子掺杂到过渡金属化合物中以实现构建高性能锂硫电池的快速催化转化提供了一般性设计准则。(4)从原子水平与电子结构方面系统地研究了阴离子(X=B、N、P、S、Te)掺杂WSe2对其催化活性和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系统的热力学、动力学实验与DFT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证明了如下结果:阴离子掺杂WSe2对多硫化锂的吸附能大小取决于掺杂阴离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当掺杂离子外层电子为奇数时,掺杂后会多出一个未配对电子;而当外层电子为偶数时,掺杂后呈现的是电子对结构,未配对的电子更容易发生转移,这有利于与多硫离子之间进行电子转移,从而提高吸附能力和导电性。因此,B、N、P掺杂的吸附能大于未掺杂的和S、Te掺杂的样品。同时,由于掺杂离子的电负性与共价半径的不同,导致了掺杂在WSe2表面形成的Se空位也不同,当掺杂离子的半径、电负性与Se离子之间的差值越大时,对Se空位的形成越有利,Se空位大小顺序为:B-WSe2>N-WSe2>P-WSe2>S-WSe2>Te-WSe2>WSe2。越多的空位越有利于电子/离子传输,且空位的形成也增加了更多的活性位点,有利于多硫化锂的催化与Li2S的沉积与分解。基于此,S/B-WSe2/MXene正极在7.6 mg cm-2的高硫载量和5μL mgs-1的贫电解液条件下,其初始容量可达到8.26 m Ah cm-2。因此,对不同阴离子掺杂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对以后的掺杂策略选择原则提供有效的指导。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基于定量蛋白组学对褪黑素在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大鼠(ZDF)视网膜中作用靶点的筛选和验证目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工作年龄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由于视网膜微血管损伤,导致视力损害甚至失明。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神经激素,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包括调节氧化应激、炎症、自噬和血管生成等。本课题以研究褪黑素在DR中的作用为目的,采用定量蛋白组学和生物
目的:近二十年来,随着纳米技术飞跃式的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化妆品、油漆、医疗产品、纺织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等。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生物效应和安全性。作为新型二维纳米材料,MXene(Ti3C2)纳米片具有比表面积大、含氧基团丰富以及易于规模化生产等优越的特性,目前在环境污染治理、肿瘤光热治疗、润滑剂、电池、抗菌材料等领域备受瞩目。然而关于MXe
目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是糖尿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常规的临床治疗包括外科清创术,负压治疗以及高压氧疗等,然而其预后仍不尽人意,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局部炎症微环境失衡是导致糖尿病皮肤组织再生能力差的重要原因。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类CD4+CD25+Foxp3+T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性功能,
离子液体为室温下的有机熔融盐,具有高热稳定性、低蒸汽压、高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以离子液体结构为重复单元制备的聚离子液体,兼具小分子离子液体的功能性和聚合物的优点。基于(聚)离子液体的离子凝胶具备不泄露、高电导率、低界面电阻等优点,在智能穿戴、能源催化、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聚)离子液体凝胶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小分子离子液体与聚合物网络间作用机制不清晰,机械性能和
金刚石具有禁带宽度大,载流子迁移率高,热导率极高等优异的电学性能,使其成为制备下一代高功率、高频、高温及低功率损耗电子器件最有潜力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然而目前限制金刚石在器件领域应用的障碍是缺乏大尺寸高质量金刚石衬底,以及基于大尺寸衬底研制高性能金刚石器件的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PC
传统儒学发展到了明清之际,涌现出了一股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学术高潮——明清实学思潮。顾炎武(1613-1682)作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杰出代表,至今仍是广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与黄宗羲、王夫之共同被尊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但在以往的明清之际儒学研究中,其热点较长时期是集中于“三大儒”中的黄宗羲和王夫之,相比之下,顾炎武则较受冷落。顾炎武所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明清易代的动荡期。政治上,“党争”
学位
目的:由于局部微环境中代谢紊乱、血糖升高、过表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DM)通过干扰骨稳态显著损害骨缺损修复再生。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及个体血糖控制不良,大量糖尿病患者遭受骨愈合不良的困扰。然而,传统的骨缺损治疗方法受到血管化欠佳、病理微环境的不良影响等问题的限制。为解决这一临床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来源外泌体(SCAP-Exo
在过去几十年间,得益于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资料同化技术的进步、观测资料尤其是卫星资料的增加以及集合预报的发展,热带气旋(TC)路径预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气旋内部物理机制比较复杂,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对气旋发展的影响机理理解得不够透彻,TC的强度预报进展相对缓慢。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动量和热量交换在T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更加准确地描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对于提升TC强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并演变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而言,关键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计算机辅助诊断场景,实现准确实时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干预。心电标注是心电图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基础,主要包括心拍标注和节律标注,且心拍标注成本远高于节律标注。而现有的用于心拍预标注的心拍检测技术存在分类粒度粗、训练样本不足导致模型泛化能力欠佳的